福建莆田慈寿寺

寺院名胜 | 作者: [投稿]

福建莆田慈寿寺
福建莆田慈寿寺

  慈寿寺位于莆田县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历史悠久是福建省著名古刹,在东南亚佛教界也有一定影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囊山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代高僧妙应禅师,初名伏虚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亲寿诞,遂将寺庙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匾额。

  

莆田慈寿寺-寺庙文化

开山祖师妙应(820-898年),俗姓黄,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县人。出家后法名涅盘,常口出呓语,举止怪诞,行踪不定。有时坐禅岩洞,数日不食;有时裸卧岩石,任蛟虫叮咬。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他创建的囊山寺名声远扬,住寺僧人达千人。妙应法师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时迁于法堂西侧,重建宝塔,称“慧薰塔”。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赐慈寿禅寺庄田20顷为寺产,赡养寺僧。宋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对寺院又进行了全面扩修,并建起了放目亭、云涛亭、苍霞亭、苏绿亭、石屏轩、松风阁、云卧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寿堂、西来室、幻如室、净居室、放光室等等。常住僧人数百。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毁于火灾。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复旧观。元朝末年又毁于战火,僧众散荆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杰重建法堂,后续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师集资建香积厨、齐堂及厢房。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师重修毗卢阁、轮藏阁、钟鼓楼,后一行法师重建大雄宝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寿寺拥有殿堂僧房三百多间,重现闽中名刹风采。嘉靖年间(1522-1566年),慈寿寺遭到三次破坏,寺院被毁,仅轮藏殿和钟楼幸存。清朝时,寺院一直衰败,未能恢复明朝初年的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师手敲木鱼,四处募化,重修了大雄宝殿。今天在大雄宝殿还挂着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贤法师相继兴建禅堂、齐堂、库房、客室、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功德堂及左右两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证明、妙义法师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门。这些建筑都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至今保存完好。

  1949年后,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寿寺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支持僧众按照佛教丛林规章管好这一千年古刹。1951年,在海外侨僧资助下,修建了辟支岩塔,创建荼毗场,增建了藏经阁。1956年,住持化光法师主持树立了《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到“文革”前,寺中仍住僧三十余人。“文革”中,僧众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1981年,囊山慈寿寺经政府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内,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募集资金,重塑佛像,对殿堂进行全面修复。1983年,慈寿寺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后,加快了修复的步伐。23名僧人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耕重田地、看护山林,开垦耕地。

  慈寿寺在海外拥有六个下院,如马来西亚的紫竹亭、观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亚的金德院、廖内岛妈祖宫和茂物福德庙等,近年来,这些下院不断前来朝拜祖庭,增进了解和友谊。

  慈寿寺监院学空法师,43岁,福建省莆田人,1973年出家,毕业于闽南佛学院,兼任莆田县佛教协会会长。现任寺院首座为能慈法师,66岁,福建仙游人,1955年出家。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