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古拈花寺
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睿智过人,集聪慧才情于一身,少年即出家为尼,先在楚州湖心寺皈依,后尼扮僧装到镇江金山寺潜心修佛,由于才德出众,被委以授事之职。一天,有位贵人来寺进香,看到墙上有一副对联,字迹娟秀隽永,像女子所书,于是查问作者。佳慧听说,知道自己的书法露了破绽,金山寺不可久留,于是离开金山寺,回到淮安楚州,并在淮安楚州古城创建了拈花社,即今天的拈花寺。
拈花寺的寺名非同一般,据佛经记载: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为佛祖释迦牟尼献上金色波罗花,并顶礼佛足。佛祖即扬眉微笑,“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见摩诃迦叶悟性高,领会了他的禅机,于是便将涅槃妙法传于摩诃迦叶。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深研佛法,依据“拈花微笑”这一典故,以“拈花”二字为本寺庙立名。
经历代住持和尼众操劳,拈花寺不断发展,香火兴旺。后因战乱兵燹,拈花寺也一波三折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2005年,福建省鼓山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和尚慷慨捐资二百余万元帮助修建拈花寺。修建改造后的拈花寺,面貌为之一新,新建了山门、东殿、西殿、法堂、寮房、库房,修建了大雄宝殿,新增了长廊、石刻雕塑、放生池,并对寺内各处进行了绿化装点。真可谓是殿堂辉煌,法相庄严,香烟缭绕,古刹生辉。
古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从小爱好诗文、书法,由於经常到隔邻老太太家中聆听佛法,之後发心出家学佛,佳慧出家後,在淮安湖心寺追随南庵禅师习禅,多年苦心参禅后,为求精进,曾乔装为僧人在金山寺挂单,留下“尼扮僧装金山寺,书法露绽建拈花”的传奇故事。
开放政策后,于一九八九年发还拈花社原有十七间房舍的产权,在住持了僧法师的带领下,进行整修工程使之逐渐恢复旧观。古拈花寺的山门为两层楼建筑,山门前有两座石狮镇守,圆券洞上方铺有「古拈花寺」,洞门旁则悬挂淮安市佛教协会招牌,大雄宝殿东西长十二公尺、南北进深十点五公尺,高五点三公尺,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由于文化大革命将淮安地区佛寺毁损殆尽,近年来,逐渐恢复旧观的古拈花寺因缘际会,成为淮安市佛教协会所在,是附近地区善男信女礼佛去处,鉴於江北地区百姓生活较贫困,古拈花寺配合提倡“禅农并重”服务社会,颇获认同。此外,古拈花寺并与各地名山古刹进行交流,成淮安地区佛教重镇。
牌坊竖立在淮城镇莲花巷东首与东长街的交汇处,高6米5,白矾石雕刻而成,总重量达十六吨。牌坊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石鼓,支柱横梁,装饰云头。横梁最顶端的中央是观音菩萨塑像。两旁的云头上端坐着两个石狮,两根横梁之间的匾额,是普法大和尚亲笔书写的“拈花寺”三个大字。这座牌坊是楚州最具宗教特色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物。
佛手拈花石雕——这是拈花寺的标志性建筑。佛手拈花由底座和佛手组成,底座高六十厘米,佛手高两米余。佛手拈着一枝金色婆箩花,手心中刻有一清晰可见的“万”字。佛手四周祥云缭绕,一派清新瑞气之象。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法师,深研佛法,根据佛教 “拈花微笑”的典故创建了拈花社。因为是世尊佛祖所拈之花,佛教界号称为“天下第一花”。
“知恩报恩”五龙壁总长7.8米,高3.5米。照壁中央四个大字:“知恩报恩”,每个字高1米,宽0.8米,为楚州籍福建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和尚的手书。照壁四周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四角镌刻莲花图案。照壁中间祥云缭绕,五条巨龙上下盘旋飞舞,龙须飘飞,龙爪遒劲有力,整个雕刻栩栩如生。佛教的善举和中国的孝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副照壁就是中国孝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
大雄宝殿门前有一副藏头联,即:
拈天镜照长空尼扮僧装皈金山修佛立禅心
花莲台传佳话书露破绽依三藏建社度众生
这副藏头联描绘了拈花寺开山祖师佳慧的传奇人生。佳慧法师早年在淮安湖心寺出家后,尼扮僧装到金山寺修佛,后所写隽秀书法露出破绽,暴露身份,于是离开金山寺回到淮安,并发心创建拈花社,以她聪明的智慧和渊博的佛学知识,光大佛法,普渡众生。
拈花寺牌坊上有两副楹联,正面的一副对联是:
春雨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
东胜南赡西瞿北卢梵天统万法之宗
这副对联是说淮安楚州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风光之美。拈花寺又是佛教胜地,在这里能哺饮到佛法甘露,享受到无边的福喜。
牌坊背面的一副对联是:
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