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广济寺

寺院名胜 | 作者: [投稿]

安徽马鞍山广济寺
安徽马鞍山广济寺

  马鞍山广济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位于安徽马鞍山。马鞍山广济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马鞍山广济寺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广济寺创建于汉朝,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原名关家庵,主持僧人"智定",以自种为食,长修苦行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亲自书名"石矶院",书写对联一副,云"经傅百马,寺们创赤乌",住持僧人数千人,山势陡凹,吃水很困难,天天都要安排很多弟子去担水,由于僧众致诚办道,宏法感动了大悲观世音菩萨,他化做一个白发老者找主持和尚慧修长老,问道:"怎么不去挖口井,好让弟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修心,用功办道呢?"长老说"我们在山上挖了很多口井,都是不出水。"长老口称"阿弥陀佛",感谢,老者来到斋房进处,用手一指脚一踩就有很多水眼,老者对主持和尚言道"你快请诸位师傅来挖,一定有水,寺庙将来一定会昌盛兴旺。"等长老带来弟子,那老者已不见了,在挖井是挖出一块璀璨五彩宝石,后请工匠凿成一只香炉供在寺庙中,做镇山之宝,后有光绪卒己清明日,邑人吴学林桂佳氏作王波书"五彩香炉歌",此香炉高八寸口径一尺二寸,石质温润如玉为色斑斓,在阳光照射下,可映出不同颜色的光泽。

  

马鞍山广济寺-概述

  佛教文化带来了采石的繁荣,关于佛寺,据《高僧传》卷记载,后赵石勤时,王度上书说东汉"唯听西域人得立兰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乙循前轨。"这个说法在佛学界并无疑议。曹魏继承汉制,法律上不允许汉人出家做和尚,而孙吴地处江南,在三国中,倡导佛教顺忍精神,所以说有中国人和尚的佛教创建于孙吴赤乌年间是大体可信的。因此,广济寺是中国最早的名刹。

  据后汉东吴孙策的孙权把采石建为古渡镇,南北朝皇帝陈霸先,号武帝于公元557年10月,易名为"贺福寺院",他母亲常到寺庙吃斋念经,隋文帝,唐皇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等都来此地朝山进香凭吊,宋天圣七年赵匡胤把寺名改为"广济院"。隋炀帝将次地称为"采石",朱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僧人明满募捐重修,朱洪武亲笔提寺名"广济寺",沿用至今,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出家后常来寺内住夏,乾隆南巡也在寺住约一年,唐朝李白青莲居士常住广济寺,有诗赞僧人暑天禅堂修持诗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堂。

  非有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既凉。

  宋朝梅尧臣在广济寺避暑消夏时赋诗道:

  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

  系缆登采石,缘崖到寺门。

  短篱遮竹漾,危路踏松根。

  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

  诗中描绘了广济寺幽雅清议溢,在云雾之中呈现的秀丽景色。

  广济寺建筑为三进式四合院,紧依翠螺山,建造质朴端庄,寺内原有山门,四大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禅堂、法堂、客堂、斋堂。寺内塑菩萨造型精致,神态各异,法堂内悬挂僧人自缅甸,印度带回的佛教建筑图,菩提叶及历代名人字画诗词等甚为名贵。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30年3月游采石,在广济寺曾提中堂和楹联一副。

  对联:此江若复作春酒,问余何事栖碧山。

  中堂:万古一明月,斯人不可寻。

  此江变春酒,众醉到而今。

  上海园瑛法师于民国三十年由当涂县县长张西南陪同下,来广济寺讲经,赋诗一首:

  世情义风云变,道为黄铜岁月长。

  广济寺殿堂在文革时已毁,现进有观音阁,也已破漏。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