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四果(佛教名词) 四果(佛教名词)

    四果(佛教解释)  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 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

  • 【忏法】的意思 【忏法】的意思

    忏法(佛教解释)  佛教徒忏悔罪业的仪则和修习止观的行法。起于东晋的道安和尚,南朝宋、齐、梁、陈亦很流行,梁、陈之际尤甚。历代僧人撰制了不少忏法的佛书。今流行的有《梁皇忏》、《法华三昧忏仪》、《慈悲水忏

  • 【共业】是什么? 【共业】是什么?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 【如法】是什么意思? 【如法】是什么意思?

      契合于法理的意思。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1)谓按法律或方法办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长 当弃市,臣请论如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经验方》:“偶药笈有少许,即授之,俾如法用。”

  • 发愿 发愿

    发愿(佛教解释)  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发愿 - 词语释义发愿  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

  • 沙弥 沙弥

    沙弥(佛教解释)沙弥  所谓沙弥,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

  • 法忍(佛教名词) 法忍(佛教名词)

    法忍(佛教解释)  佛教术语。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忍者,忍耐、忍许之意。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之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即施於所观

  • 法门 法门

    法门(佛教解释)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另指《霹雳布袋戏》中有别于儒、道、释三教之外,以法理为本的教派,由法门教祖「殷末箫」一手创建,在武

  • 佛教【愿力】的意思 佛教【愿力】的意思

    愿力(佛教解释)  汉语词语。解释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基本信息  拼音:【读音】 yuàn lì  【注音】 ㄧㄨㄢˋ ㄌㄧˋ  示例: ① 南朝 梁 沉约 《佛教语

  • 外道(佛教名词) 外道(佛教名词)

      菩提道: 外道与附佛外道的区别: 佛教把佛陀所说的教法,符合因果实相正理的实证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内道。因此之故,佛教也称为内教。意思是说,究竟的真理在我们的真心如来藏自性中,心外求法都是不究竟的。

  • 色身(佛教名词) 色身(佛教名词)

    色身(佛教解释)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术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综述色身  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一个人的躯壳,谓之色身。详解 

  • 佛土 佛土

    佛土(佛教解释)  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土之意义言,弥勒菩萨之兜率天、观音菩

  • 佛教中的【邪见】是什么呢? 佛教中的【邪见】是什么呢?

    邪见(佛教解释)  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简述  邪见:有身见(sakk¨ya-di??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k¨ya是“身”,加sa就是“有”,

  • 什么是【法性】? 什么是【法性】?

    法性(佛教解释)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

  • 礼佛 礼佛

    礼佛(佛教解释)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像、赞叹诸佛像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乐器,演奏妙音、合掌、低

  • 法界(佛教名词) 法界(佛教名词)

    法界(佛教解释)法界  佛教道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

  • 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自性(佛教解释)  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

  • 【心识】是什么意思? 【心识】是什么意思?

    心识心识  心识,指心志;才智等。 见南朝·陈·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宁无心识。”佛教解释  心识,指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

  • 什么是【具足戒】? 什么是【具足戒】?

    具足戒(佛教解释)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

  • 什么叫【无为法】? 什么叫【无为法】?

    无为法(佛教解释)无为法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 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以无

  • 十戒(佛教名词) 十戒(佛教名词)

    十戒(佛教解释)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佛教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

  • 佛教【六和】何解? 佛教【六和】何解?

    六和(佛教解释)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

  •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

  • 关于【破四相】的解释 关于【破四相】的解释

    破四相(佛教解释)  佛教语。谓破除一切妄相而直显性体。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

上一页 1.. 3 4 5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