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1] 之一。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李学勤先生强调:“我们不说《易》《春秋》的进入经的时间一定和《诗》《书》《礼》《乐》一样早,可是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晚。因为他们认为《易》《春秋》之所以进入‘经’,是因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来《易》《春秋》才成为经。
序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
浮 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夹《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
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里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
气口九道脉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
脉诀非叔和书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脉非一道,今世惟守寸、关、尺之法,所谓关者多不明,独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乃能直指高骨为关。然世之高医,以其书赝,遂委弃而羞言之跋郭长阳书。 东阳
督脉为病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也。 王启玄曰:此乃任、冲
迟 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数 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
释音 蹻,脚却乔跷四音,举足高也,又蹻捷也。 跗,音肤,足背也。 跟,音根,足踵也。 踝,花上声,足螺蛳骨也。 嗌,音益,喉也。 噤,音禁,口闭也。 龈,音银,齿根肉也。 臑,
带脉为病 秦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慢貌。 明堂曰: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瘛瘲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可针六分,灸七壮。 张洁古曰:带脉
任脉为病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又曰:上气有音者,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
冲脉为病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灵枢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 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
冲脉 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
二蹻为病 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蹻之络。阳络者,阳蹻之络。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蹻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蹻脉急,当从外踝以上
阳蹻脉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阳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
阴蹻脉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下一吋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吋,以交信为郄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直上循阴
二维为病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