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的枷锁 宗性法师 2001年7月25日 蒙大和尚慈悲,给我这么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佛的一些心得。几天来,前面的法师、老师都作了非常到位的开示,通过昨晚的传灯法会,大和尚把每位自性的灯点亮了,这个枷锁可能已经打破了。我再画蛇添足讲点东西,会不会
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佛法中的“四摄法”,是佛教徒实践菩萨道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相关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的疏理,对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并指出佛教“四摄法”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四
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古清规》称谓考辩 宗性法师 一、绪论 “丛林”一语,是我国汉传佛教中,僧众聚集居住之寺院的通称,尤其指有规模的禅宗寺院。但是,在中国早期禅宗史上,大多数禅僧一生以瓶钵生涯的头陀行随缘应化,生活简朴,居无定所。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四祖道
《四分律》的翻译诸问题述考 宗性 内容提要:由印度传来的法藏部广律——《四分律》,各种文献对其翻译的译者、时间、及律典卷数的记载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各种文献的疏理提出:《四分律》在翻译时,支法领曾经在西域求法时,已听到过佛陀耶舍讽诵《四分律》,佛
遍老佛学思想管窥 宗性 一、缘起 蒙乐山市佛教协会相邀,由乐山市佛教协会、峨眉山佛教协会、乐山乌尤寺联合举办的纪念遍能大师圆寂五周年及乐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将于2002年9月1日在乌尤寺举行,本应整束与会受教,然他方会务,无从抽身不能与会。昔日同窗,乌尤寺
遍老僧教育思想探微 ——纪念上遍下能院长诞辰一百周年 宗性 一、缘起 大约在1993年5至6月顷,遍老为四川省佛学院学生讲授过怡山禅师所着《怡山发愿文》,笔者不聪,于遍老讲授的内容已所记无几,但遍老当时在课堂上谆谆教诲之意,言及佛教现状的严肃神情,历历在
救救历史文化遗迹――龙藏寺 ――关于新都区新繁镇龙藏寺历史、现状及其保护方案的调研报告 宗性 龙藏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此寺于唐代贞观三年(629年)由仰惠大师创建,初名慈惠庵。宋代祥符元年(1008年),觉善大师扩大规模,更名龙藏寺。元代末年,寺院毁于
敦煌写本《观心论》校勘 宗性 《观心论》一卷,唐·慧琳(737—820)撰《一切经音义》卷第一百载:“观心论者,大通神秀作。”(T85,931页, a)有铃木大拙五本对校(1971年岩波书店《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 五本即敦煌写本S2595、龙谷本、金泽文库本、朝鲜版本、日
净化心灵 化解危机——人类走向光明之路 宗性 一.前言 当今人类非常值得炫耀的,便是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动力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当今人类又确实非常可悲,人们在生活中几乎吃不到未遭污染的食品,喝不上未遭污染的水
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古清规》称谓考辨 成都文殊院宗性 一、绪论 “丛林”一语,是我国汉传佛教中,僧众聚集居住之寺院的通称,尤其指有规模的禅宗寺院。但是,在中国早期禅宗史上,大多数禅僧一生以瓶钵生涯的头陀行随缘应化,生活简朴,居无定所。这种情况,一直到了
人.家庭.社会 宗性法师主讲 讲座主题之缘起 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再认识 按照惯例呢,一开始要对大家有一个称呼,今天来参加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我特意早到了一会儿,想看看听众都是什么样的。结果看到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既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既有老的
传统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及现代意义 宗性法师 “现代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佛教僧团的管理,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印度佛教僧团,以及中国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的办法作了简略的介绍,并对佛教僧团管理的目标作了分析。提出僧团管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