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答:如果我们发心要帮助别人呢,如果见了人家过失,第一要看说出来是不是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人家过失时,反省,人家说自己过失时,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说过失对他有作用,那么,可以说一说。如果,说进去人家喜欢听,一个方面就是两个人之间
智海法师答:识就是我们的八识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分别状态,有智慧与愚痴,有选择与不选择,有很多区分。慧就是一种捡择能力。有分别的捡择能力怎么成就无分别慧呢?修行过程中逐步达到无分别智,达到智
智海法师答:打坐,关键是要静下来。要修什么法。比如我是学净宗的,我就念阿弥陀佛。大家学什么,就用什么念。心无旁骛时打坐最好。
智海法师答:不是说一学佛,一切业都解决了。最初化解苦,都有一个过程。但是,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也许人家看作很苦,但是,你不这样认为。因为受苦就是化解苦,最终能达到究竟圆满。但是,这种境界要逐步增长。 有的人认为学佛就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稍微有一
智海法师答:对治嗔恨心,就是要修集慈心。嗔恨心,一个伤害自己,一个伤害别人,人与人如果以嗔恨心相处,彼此会越发疏远,会增上我们的嗔恨业力。我们要看清楚嗔恨心的作用,是否能利益我们?我们平时就认为,你强我比你更强,其实,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造作更多是非
智海法师答:要安住于慈悲心里,解怨释结。
智海法师答:供斋,斋就是清净,供就是供养。供斋就是以清净的法来供养,这是根本上的说法。事情上的说法呢,供斋比如用斋饭、斋菜呀,以如理如法的供品来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僧团,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众生。 以什么供养?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以
智海法师答:布施时的随喜有理性方面的,有事相方面的,而且对于布施时的意乐要增长我们的欢喜心,见人布施如己布施,要随喜。布施时的三轮体空,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虽然说事相上有,但是从自性上观察没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人,还有布施的物。
智海法师答:可以学习一些回向文,可以先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回向。《华严经》里还有回向品,教导我们如何回向。
智海法师答:法师们的衣着一般就是避开五种正色,要求穿染色衣。为什么要穿染色衣呢?就是代表要对治我们贪好的心,避免增长贪心。穿染色衣能够有效对治贪心。尽管染色衣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就是染色衣。 颈项上的饰物,不知道你究竟指什么?法师
智海法师答:一个是听经闻法好好修行得到加持,二一个是从恭敬虔诚得到佛菩萨得到加持。 出家人你说有什么特权呢?今天在信教群众眼中,你要有功德有修行,大家才能服气。释迦牟尼佛规定,出家人要乞讨过活,一是对治自己的贡高我慢心,比方说一般人自己挣钱自己花钱
智海法师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了。寺庙里面弘法呢,不仅仅是讲理论了,更重要是把佛法的理论,用在具体的关系相处当中。对于同修道友,我们要见缝插针,随时提携,随时沟通,随时汇归于道念,那能够增进我们学修的缘分。 要有清净和合,互为增上的环境,一个是加强闻思修,
明证法师,1949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因受《六祖坛经》的影响,决志出家修行。1993年在柏林禅寺披剃于净慧法师座下,同年8月在河南白马寺受具足戒,回寺后任监院。法师先后在北京居士林、保定市佛教协会及天津、张家口、石家庄、沧州、邢台、邯郸、深圳等地各大寺院、念佛堂、讲堂宣讲佛法或组织共修。并于新浪UC开创“如来藏讲堂”作为长期固定的弘法平台,应请说法,释难答疑。
妙华法师,号古柏,又号道圣,禅宗沩仰传人之一,一诚和尚较早法嗣之一。1960年1月2日出生于陕西华县;1986年山东淄博教育学院毕业;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具足戒。1989年10月至2003年8月,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