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师
  • 禅定与禅

    禅定与禅 专注一处,能得禅定。那我专注念佛,或专注某个无情物,或专注想一件事,都能得禅定吗?效果都一样吗? 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关键是你对专注的这个东西,起不起分别执着。不起分别执着,目的是通过专注一处、心不随它所动,从而集中心力,能入禅定,激发生命潜能。你对专注的这个东西,起分别执着,就麻烦了,比如说,你专注于无情物,心又为它所动,或者执着它,对它有牵挂,日久天长,当心自己变成无情物啊!(笑)不过,唯独专注念佛,而执着佛号,纵然不能入定,也能得善法善行之利。所以,专

  •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汉译 明天是阴历的六月十九日,系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这是令佛子非常感恩的日子。谨以此文迎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到来。 ??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百家讲坛主持人张越访谈钱文忠教授,钱教授说:“因为我讲了观世音的梵文叫Avalokitesvara,那这里边有一个语法上的问题,玄奘是懂梵文的,他知道是,观自在,也就是说要观察最根本的存在,观察最根本的本性,所以应该翻成观自在。我们好多朋友讲,也

  • 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有人说,中国佛教徒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远远不如基督教徒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佛教戒律比基督教严格。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说明现代人身心趋于浮躁,欲望炽盛,烦恼重重,谈戒色变,持戒更难。并且,纵然学佛,也多半偏学义理与禅定,忽略戒律,结果学出狂禅与狂慧,仍是有漏法,未能与戒定慧三学一体的无漏佛法相应,充其量不过是佛教学者,并非真正的佛教徒,与了生脱死亳不相干。 学佛是断除烦恼。我人为什么烦恼多多?因为欲望多多。欲降伏欲望,必须持戒。也许你会辩解,咱

  • 看不惯

    看不惯 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居士,初发心时,学佛很精进,向一位老和尚求受三皈依,但老和尚收他做弟子的第三天,老和尚便圆寂了。这位居士学佛多年,拿佛法对照佛教界的一些他认为不如法的现象,很看不惯。他知道看不惯不是好事,但没办法,他没法看得惯。他决定买一辆三轮车,进行一次万里寻师之旅。寻师一年,走遍大半中国,非但未寻到自己满意的师父,反而寻到更多的看不惯。他寻师的最后一站,是老和尚的灵塔。他在灵塔前,痛哭不已,索性自号为“看不惯”。恰巧,乌有禅师是老和尚最得意的法子,也

  • 欲界人类的祖先是堕落天人

    欲界人类的祖先是堕落天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四载:“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是时,天子失神足者,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

  • 修习念佛禅之体会

    修习念佛禅之体会 中国佛教净土宗十三位祖师,皆强调出声念佛;禅宗的历代祖师,说法不多言,张口即乖,参禅无言,修的是闭口真言。月悟主张禅净双修,取参禅之无言,融合默念佛号,强名“念佛禅”。 反对禅净双修者,认为念佛有相、出声,参禅无相、闭口,无法融会。月悟批曰:此言大错!念佛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念法,实相念佛,实相无相,即与无相参禅无二无别。念佛与参禅,入手不同,旨归不二,同归实相果海。入手不同者,参禅起点高,一开始便不假方便,直指实相无相,见性成佛,起点即终点。念

  • 佛法讨论沙龙

    佛法讨论沙龙 乌有禅师辞去子虚禅林住持之职,云游南方,驻锡鸟巢寺。鸟巢寺的大护法大雄居士是正信的大居士,是乌有禅师的得意弟子。大雄居士独资兴办鸟巢居士林,净禅双修,设有念佛堂与禅堂,深得众居士爱戴。机缘成熟,率众居士诚请乌有禅师住持居士林,遂改“鸟巢居士林”为“鸟巢寺”。 很不凑巧,七月下旬,乌有禅师北上赴子虚禅林宣讲《地藏经》,历时八天。大雄居士这段时间生病,照应不周,他的堂弟胡来居士乘虚而入,自荐代管八天鸟巢寺。胡来居士是伪居士,并非真居士,乃是魔王最喜爱的

  • 读诵佛经之心得

    读诵佛经之心得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是学佛的通途、正途。无论修习何法,念佛、诵经、参禅、修习止观等等,都必须落实这四大修学因素,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读诵佛经,首先要恭敬。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恭敬是信仰,《华严经·贤首品》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恭敬与信仰,进一步了解经义。有信有解,读诵佛经,进步神速。否则,无信无解,必然发心不正,读诵佛经,非但无有功德,反而容易诵出贡高我慢来,不可不慎!月悟早年

  • 智者大师金陵弘法大获成功的因缘

    miaoshu

  • 《始终心要》解读

    《始终心要》解读 《始终心要》原文 [唐]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

  • 杂感三则

    杂感三则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一、律己与律人 大心凡夫,欲发心弘法利人,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毁誉。只要利益众生的事,但做无妨。智者大师说:“功由善权,真实得显”,观机说法,至为重要。弘一大师系晚近中兴南山律宗之祖,他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可叹时下佛门缁素,学律者,律己者甚少,律人者甚多,学律竟成了卖弄资本、教训他人的工具。读2002年第2期华定谟君《念佛争鸣篇》,所引一则实例,颇受启发:有一位大学生,到佛寺旁听老和尚的开示,觉得很新鲜且深刻,就对老和尚说,欲学

  • 访大苏山净居寺

    访大苏山净居寺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为追寻天台祖师的足迹,应河南省光山县民族宗教局林志富局长之约,笔者于2002年4月下旬,专程赴大苏山考察,感慨万千。 出光山县城西南近50华里,有大、小苏山。大苏山南、小苏山北有寺名净居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清秀,给人以气象清新、超凡脱俗的感觉。寺后,有南岳慧思大师“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的摩崖石刻和东坡读书台。寺前,有千年银杏遮地亩余,唐柏五株傲然挺立。寺门高悬宋真宗题额“敕赐梵天寺”。寺内存明、清碑刻数十块,苏轼游净居寺碑尤其闻名

上一页 1.. 5 6 7 ..10 下一页1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