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第14章 无贪、无嗔、无痴 ·去一房舍、结一善缘 ·众善之根源 ·去私欲、造功德林 ·离贪欲、出苦轮 一、去一房舍、结一善缘 现任监察院长陈履安居士于七月八日上午宣布,将自己建造的房舍捐给政府。他说:“近日因官舍问题而引发的争议,对他是一种‘功课 ’;一
一、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云:“一切法从因缘生”。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
第五章 自由自在的心境——本我、超我、无我 一、信心之力 南北朝时代,南岳慧思禅师有此箴言: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已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意为,人活在世间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也体验到不少的愉悦,而这些都不是向外追求所能获得的;体悟真理的
自序 观心·开心 《华严经》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意。无心于彼此,净心见诸佛。” 忙碌的生活脚步,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化思想遭受考验,敦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也面临了莫测的巨变。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连击,随著渐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开始疏离、分裂,
第3章 我与无我 ·“我”是什么? ·一切法与无我 ·觉知心灵之宝 ·“放下”生命就圆融 前章介绍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译者——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与发心弘法大愿。这一章始将进入《论》的正文解脱。 一、“我”是什么? 这个部分要说的是“我”与“无我”为
第11章 善心与信心 ·善根之首、万德之本 ·远离过愆、聚集功德 ·在家居士修习之法 ·信心——向上的原动力 一、善根之道、众德之本 《佛说善恶因果经》云: 人见欢喜为何因?前世多结善缘人。 台语谚云:“善心的躺着饿,恶心的戴风帽。”为何有此说,详情请看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万法 禅宗典籍《宗镜录》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公道自在人心 ·平等、正直与悲愍 ·无所执、无所碍 ·慈悲心的极致 一、公道自在人心 宗教的产生乃源自于人类自身的问题与对世相的迷惑不解,而产生的一个深奥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领域很难以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评论,去了解;却因为
第13章 惭愧心、息诸恶行 ·强词夺理欠公道 ·羞耻心与自觉 ·无上庄严服 ·成就佛道的法财 一、强词夺理欠公道 现代人最大的一个毛病是缺乏惭愧心,总认为做错事被原谅是理所当然;一旦被责怪就自怨自艾,以为对方心胸狭小,容不得你,看不起你,故意挑毛病使你难
第十章 万法融和——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一、圆成实性的世界 前章提到——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逍遥自在! 因此,若能体悟“缘生则聚,缘散
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在日常生活当中,环绕在吾人周遭一切,皆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家、我的衣服、我的书、我的钱、我的公司、我的……
回国后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会,教师夏令营、时代青年佛学夏令营等活动中开了一些课,内容都是触及到心识的问题,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一些老师、学员兴致勃勃地说,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一系列听完。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译者生平 ·出家学道 ·西行求示与广弘大乘 ·立论(真唯识量)名扬五印 ·译经与弘教 ·狮子国的起源 ·发心与愿力 ·慈悲度众生 ·愿心广大 ·玄奘法师的传记书录 一、乘百法明门论译者生平 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第4章 一切法与五位百法 ·一切法释义 ·五位百法 ·心净国土净 ·万有诸法之学 一、一切法释义 这一章要谈的是“一切法”的种类有哪些?其定义和所属范围。上一章曾提到“一切法”乃泛指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又作一切诸法,即所有宇宙界所含容的精神、物质等现
第7章 警觉与触觉 ·遍行心所 ·作意与触觉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触觉创造未来 一、遍行心所心所有法 警觉心——作意——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心中有佛能成佛! 触觉感——触境——能塑造人的未来,促进心智的成长与健康! 接前章的心与识之后,今将继续进入五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情绪、概念和意念 ·忧苦喜舍和三思九想 ·受教、慎思是进步妙方 ·总释五遍行 一、情绪、概念和意念 我们日常的情绪常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心情好、或心情坏或是工作有压力时所产生的感受等,这些都是属于何种心所呢?又为何“茶不
第9章 希望、念力与慧解 ·个别境界 ·欲望、念头与胜解 ·意志克服惰性 ·心有慧解心自悟 一、个别的境界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一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接前章的“何谓受、想、思”等遍行心所之后,今将继续进入五位百法中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智慧眼开 ·三昧与睿智 ·定江山、慧保身 ·人各有志,别境有定 一、开智慧眼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观品〉云: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智者自称智,是谓愚中甚。 接前文的“欲、念、胜解”等五别境的前三个心所之后,今将进入五别境的后
第15章 轻安与不放逸 ·安适与不苟且 ·调畅身心、轻快、安乐 ·清风明月心安然 ·心转境优大自在 一、安适与不苟且 《般若心经》云:“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轻安”是心中没有挂碍,心里没有阴影。“不放逸”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自我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