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本来具有的道多么大啊!我心固有的法多么奇妙啊!寂与照不是两个,真与俗本是圆融的;离妄念离情识,就不生不灭。说是有却没有,没有却是有;说是空却不空,不空却是空。众生与佛都从这里出,圣与凡都不能说明那深奥。就像明镜本来没有一物,但有什么(印光大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对佛教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佛门比丘,他们通达佛陀经论,实证真如本心,慈悲善护一切众生,树立起天下僧善的楷模。近代的四大著名高僧,正是当代佛教界公认的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他们一生留下的精彩开示,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心灵的上师。(网络)
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还是坏 译文 念佛的时候心里悲痛,也是好现象,但是切不可常常这样,如果常常这样,必定会感招悲魔,整天悲痛不已,或者导致悲痛而死。这都是不善于用自己清静心来念佛而造成的。 原文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印光大师)
有位居士写信给印光大师,他提出猛兽、毒蛇、蝗虫之类都是害虫,危害这些虫可以说是为民除害。大师针对此言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 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当自去。岂杀之而能为民除害乎。乃是引人造业.永生(印光大师)
药师佛像赞 十二大愿德难量,称名即得脱苦缰。待到业尽情空后,东西原是一觉场。药师佛偈 药师如来琉璃光,誓愿宏深世莫量。显令生善集福庆,密使灭恶消祸殃。拔苦必期二死尽,与乐直教万德彰。法界圣凡同归命,蒙恩速得证真常。(印光大师)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随僧众结夏安居。当时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瞧不起他,唯独辨聪对他承事恭敬。结夏安居圆满后,辨聪即将继续云游。当他向老比丘辞别时,老比丘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印光大师)
印祖说他刚出家的时候,在做照客的时候,不是六月初六要晒经嘛,在晒经的时候他就得到了一本残本的《龙舒净土文》,还不完整,就看那个残本的《龙舒净土文》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专门念佛。一念佛他马上就受比丘戒,因为他书法写的不错,受戒过程很多需要写的那个事情都交给他来写。(大安法师)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网络)
真如吉后身,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忧苦。既知其生大富贵处,又不明指为谁者,得非宋之钦宗乎。金兵相逼,徽宗禅(音缮,传也。)位于太子,始末二年,遂被金兵掳徽钦二宗去,均向金称臣,死于五国城。以真如吉之悟处,生于皇宫之大富贵处,此之富贵,也是虚名(印光大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
暂无简介
印光法师(1861~1940),陕西合阳人。传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是近代绝无仅有的一位彻晤自心、圆悟藏性而为我国佛教界所公认并奉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大师一生潜修秘证,贯通宗教,但他却专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讲解
助印经书的十大功德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
我心本来具有的道多么大啊!我心固有的法多么奇妙啊!寂与照不是两个,真与俗本是圆融的;离妄念离情识,就不生不灭。说是有却没有,没有却是有;说是空却不空,不空却是空。众生与佛都从这里出,圣与凡都不能说明那深奥。就像明镜本来没有一物,但有什么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 灵岩印光老法师严净毗尼,弘扬净土,言为世则,行为道范。以文字般若,广度群伦,法雨普澍,四众推为莲宗第十三祖,近代以来,未曾有也。自维弱冠发愿皈佛,顾善根微薄,因循未果。民
第一章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13、为什么说生死到来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
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还是坏 译文 念佛的时候心里悲痛,也是好现象,但是切不可常常这样,如果常常这样,必定会感招悲魔,整天悲痛不已,或者导致悲痛而死。这都是不善于用自己清静心来念佛而造成的。 原文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
又因坐明心一语,亦非可轻易而说。若对未知佛法人略明理性,或可说之。若克实说,明心不到大彻大悟田地,谁敢自诩,以此祈阁下自审。若实如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庞居士闻“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大慧闻“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田地方可。
富贵人多病:一则一事不肯操作,血脉便不周流。二则多食血肉诸品,若遇一有毒者,则其祸不小,或致殒命;即无毒之物,由杀时恨心所结,故带毒性,虽不能即时药杀人,然其毒积久,必发而为疮为病。
原文:“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
‘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
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士只能医身,纵令著手成春,究于其人神识结果了无所益也。汝既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为人治病,则当于医身病时,兼寓医心病法。何以言之?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计较,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无耻之事,凡修行者,绝不许饮。要知一切妄念邪行,皆由饮酒发生。故须并重戒酒。此是遮戒,唯受戒者,得犯戒罪,未受戒者,饮之无罪。然以不饮为是,以其能生种种罪之根本也。
有些事情,在俗世容易以讹传讹。不过呢,你被这些信息误导,也是因为自己善根浅薄,罪业深重的缘故。有些无知的人,只希望死后有钱用,导致有些不明理的俗僧为了迎合这些需求,伪造了一部寿生经,投其所好。而那些无知的人,由于贪财自私,所以不惜耗费重金,为阴间存钱,
接手书。知居士慕道之心,极其恳切,不胜欣慰。但以校定安士书,及诸冗务,不暇裁复,故迟至今。贪瞋痴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譬如贼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若知是贼,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