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答:这个因明逻辑,讲唯识学就要研究。唯识学凡是建立一个理论,必须要有宗、因、喻、合、结,五支比量。宗就是所建立的根据、事物、主张,某个主张;因,就是理由;喻,就是事实;结,就是作结论;合,就是把几种意思合拢来解释。这就是因明的五支比量。(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要修大悲心,以观音菩萨之心为心,以观音菩萨之行为行,做到这点就很好。一切佛法以大悲为根本,《大日如来灌顶经》讲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要做到这三点,此是为显密所共修。 有大悲心存在,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心不变就不会起贪嗔痴,修定可去贪嗔痴。你能以大悲心存在,贪嗔痴就不在了嘛,常在禅定中。观音菩萨就常在禅定中。一切烦恼不起来,只有利益众生,这是佛法的大目标,没有这点就不能成佛。如何保持正念,不起贪嗔痴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正念代替邪念。正念就是(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集起名心,是个总机关;思量名意,是分支机构,但也是总管;了别名识,就是具体分工的了,眼见色,耳闻声,意知法。这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集起名心就是代表阿赖耶识,它是生命识,去后来先做主公,这就是心。思量名意,随常都想到我,在休克阶段、死亡阶段,还离不开我,随常都在(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因缘生法是一切法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为什么是空呢?因为是因缘生法,本体即是空,因缘生法是一种现象,由空产生这个现象,必须了解这个道理,才不会执着,一般人执着有我有法,有我就有主观的烦恼障,有法就有客观的所知障,成了障碍。(惟贤法师)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佛教本身来讲,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作为女性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理上的原因,烦恼比较多,痛苦比较多,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要自卑,不要以为女人这样子,就低人一等,不是那回事。佛教里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华会上,龙女八岁就能成佛。观世音菩萨现女身,说明佛菩萨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这方面生同情、悲悯之心而现女身,以此鼓励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里面,没有说女性比男性低下。《维摩诘经》里面的散花天女,辩才无碍,有些菩萨还辩不过她,还有和文殊菩萨的问答,(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分别是迷理引起的,由于后天邪师、邪友、邪教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有错误的东西,认不清楚,就要起分别,形成邪思邪见。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从过去到现在所积累起来的无明妄想。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二障是在初地就断,俱生二障要通过从初地至十地的修行,直至金刚道,才能全部断其现行和种子。(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都发源于《易经》。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实际上这个和谐的内容在《易经》里面相当丰富:天、地、人三才,事事运转叫和谐,讲生生之道叫和谐,但是这个和,这个天地之和,要以人为主,人是三才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顶天立地的,天地的变化是以人心为转移的。 这是什么心呢?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与天地生长万物的心是相应的,仁爱之心发展,天地的阴阳才能调和,就可以风调雨顺、消灭灾难。反之,人的仁爱心变化,变得凶残、贪欲重,由于这种人为的(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答:神识是方便说的,其实应该叫生命识。一般的灵魂之说在佛家来讲是说不通的,那成了常见论。以灵魂来说,过去是什么,现在就是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打地洞,这个就是偏见。真正说来,这个生命识,在染位就是阿赖耶识,在净位就是无垢识。(惟贤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2004年9月19-25日讲于上海玉佛寺) (壹)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
惟贤法师答:《玉历宝钞》主要是宣传十殿,什么都是决定的。把人和事物看成呆板的、不变的,做了某种事情受某种果,永世不得翻身。在佛法来讲,命由心造,运由心转,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做了错事,在你没受报应前你能转过来,把那个缘转变过来,就可以重罪轻受,就不是那么呆板了,这个很重要。它专门宣传那个报应,说得太呆板了,成了定命论。命不能转,这个与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佛法讲心能造业、心能转业,要懂这个道理。
惟贤法师答:日本人侵略中国,这是它造的恶因,责任在于日本人。这一点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也可能好多人不知道。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开始。这个时候,太虚大师正在庐山,他当时就发表言论,指出日本人这一举动,违背大乘佛教缘生无我,众生平等的精神。
惟贤法师答: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
惟贤法师答:赌的中心是什么?贪,贪心。有贪心就要损人利己。通过弘扬佛法的道理,使人们都能把生活看得淡泊一点,实现少欲知足,不损人利己,能够使人受到这个教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可以戒赌。不然你戒不了赌。
惟贤法师答:光明正大就叫阳神,奸巧诡诈叫阴神。中国过去讲君子之流是阳神,小人之流是阴神。这有点神话色彩。 灵魂出窍就是灵魂脱体,就是说明神识可以单独存在,肉体不过是一个旅店,他寄托在这个肉体上。他的神是可以脱体的。一般讲一个人有精气神,组合起来就是阴与阳。白天就是阳,晚上就是阴。有正气的就是阳,怪里怪气叫做阴。
一、般若经的功用 修习《大般若经》功用很大,能够开智慧、除无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宝镜面前,都会被照得通览无余、清清楚楚,因而它们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恼害之事。修习般若,有无边无际的
惟贤法师答:人死后的中阴身还是人形,所谓灵魂,没投胎之前。佛法讲四有轮转,死有、生有之间有一个中有,中有身就等于说的灵魂,它那个投生因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漂流起的,一般来讲49天之内是漂流起的,到了业报现前,因缘现前,或投入人身,或投入畜生,或堕入地狱。
问: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惟贤长老答: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这是破执着的。若执
白马驮经的世界意义 (1993年4月11日于重庆慈云寺) 1986年8月我随四川省佛教代表团参观西北各省市佛教名胜。到洛阳时瞻礼了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拜谒了迦叶摩腾、竺法兰的坟墓。巍峨庄严的祖庭,青草丛中的古墓,给我印象颇深。今年白马寺决定于6月份隆重举行建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
问: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慈悲可以降魔。《大般若经》里讲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降魔,可以消业。魔再高的道力,你只要以四无量心对待,它就消了。学密宗要学这个,学显宗要学这个,显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络与印刷事业高度发展,佛经通行不是问题。
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在开县大觉佛学院教书,那时,刚从汉藏教理院毕业没多久。我在汉藏教理院是十六岁入学,到二十一岁毕业。在汉藏教理院,我听过喜饶嘉措、法尊法师讲关于西藏中观论、印顺法师讲三论、雪松
惟贤法师答:如何理解《道德经》之第一章中讲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其实佛教的本质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门,佛经上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内心染污,国
1、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法不同,但都不能超越此中心。 唯识法相之重要:第一,有六经十一论的根据,有完整而精密的系统。
惟贤法师答: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条件。它们是有分别的,但是也可以转化,依具体情况而论。在某种条件之下,如果缘的力量大,就可以转变因。如何避免恶因不得恶果?一般来讲,本来恶因是要得恶果的,但你现在遇到善缘,遇到善知识,你能够回心转意。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