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海法师
  • 医佛一体之道——在《医学与佛教》研究会上的发言

    医佛一体之道 ——在《医学与佛教》研究会上的发言 释惟海 (本文是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医学与佛教研讨会”上的发言。这是准备的讲稿,实际发言与此稿有所出入,待修订。) 老师们、同学们:吉祥如何! §⒈ 母校与中医——我们的摇篮情结 【同窗缘】自走出本校门

  • 心本信仰在科学话语时代的潜力

    心本信仰在科学话语时代的潜力 释惟海 【内容摘要】 宗教的表达模式是一种文明的形态,佛教的心本信仰与五蕴、缘起、菩提觉及其菩提之道等心理学式范畴和理论模式,是一种既符合人性人心,又符合科学理性的话语模式,能实现佛法与现代心理学之间的对话和顺利衔接

  • 慢性病的禅医联合应用

    慢性病的禅医联合应用 释惟海(2010年11月于第三届中医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所谓禅医联合应用,是指临床上药物与心法同用,即在使用普通医药处方的同时,选择性使用一些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心灵引导方法和禅修技术,达到心-身同治目的。禅医合用,根据临床实际提出来

  • 佛陀节谈佛陀节

    佛陀节谈佛陀节 ——惟海于2010年佛陀节前夜。 “佛陀节”您过节了吗?念佛了吗?修过与佛宝相应吗?至少,想念过释迦牟尼佛吗?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中国传统以为把四月初八视为佛的生日,也称为浴佛节,现代为“佛陀节”。 没有释迦佛的成道,菩萨就未

  • 佛教心理学鸟瞰

    佛教心理学鸟瞰 惟海法师 (下面片断是对惟海比丘五蕴心理学的节录) “佛家心理学,从知识智慧、体验精神两个侧面,以无明缘起和爱贪缘起为根源,建立价值心理学和批判的人生观,并进而概括为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理论,以建立三世业果轮回理论,说明人生发展的历

  • 佛教心理学和心学的区分 佛教心理学和心学的区分

      佛教心理学和心学有一个区分。自己的体验之学,用于自身的实践,这个大体上就是属于心学。就是说以主体自身的心性——心的特征体验为基础,从而用于自己的修养、修炼实践,大体上属于心学。如果把心理活动的现象作为一种客体来进行观察,总结其规律,探索其原理,这大体

  • 什么叫知大局识大体?细节不检,大节无根 什么叫知大局识大体?细节不检,大节无根

      什么叫知大局识大体呢?在小事上就能够知道识不识大局大体,在收拾一个垃圾袋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细行修得如何。不要小看细行,不要说细行无所谓呀,更不要认为鸡毛蒜皮你强调什么?跟你说实话,细行不修根基不够。都是从细致除恶开始的,细行不检,大节无根啊。

  • 禅修的类型 禅修的类型

      今天知识课的内容是关于禅法类型。禅法类型现在有不同的说法,来自西方的有开放式和收敛式禅法的区别,来自印度古代的有制感型和觉观型禅修的区别。实际禅修中,还有念力型。禅法类型分法在中国禅宗祖师大德,特别是唐代的圭峰宗密禅师那有相当的成体系的分类法,

  • 菩萨人格的要素性特征 菩萨人格的要素性特征

      从佛教心理学原理得出来的观察和评价菩萨人格的要素项目,最根本的有三条:第一条勤惰。因为勤惰是业性力量的表现。佛教信业力,业力是实在的力量,你做了业力就在,事功就在,真实不虚。勤勉入神,就是精进;勤够久了,习以成性;勤作功业,事功累进;勤作善法,积

  • 什么是资粮道? 什么是资粮道?

      什么是资粮道?根据资粮道的一般特征我解释一下:所谓资粮道是在学道修道历程中,准备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就像旅行要带够粮食、衣服、行李一样,带够粮草,禅修或者修道所需要的资粮,主要是:世间资粮,出世间资粮。世间资粮是指:

  • 从觅三心到超越三心 从觅三心到超越三心

      心在时空内,就要受时空的拘缚。佛教以解脱为目标,解脱的一个侧面是突破时间对心的拘缚。人在时间内,心在时间内,如何能超越,如何能突破时间的拘缚而获得自在?这是有禅机的。《五灯会元》载一位般若学法师在“点心”上栽跟斗的故事,是一则学者遭遇禅家斗禅机

  • 如何唱经、偈、颂? 如何唱经、偈、颂?

      唱佛教的经、偈、颂,都要用精神的力量,用全身带动周围的空气,特别是后面、旁面,这样呢,把整个周围形成,比如说一个直径几米的,大的,好像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实体一样。这样呢,全部的力量带动了发音,而且这个发音呢要压住,厚重一点,向下沉一点,震动、震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2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