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法师
  • 佛法谈做人

    佛法谈做人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进一步看,如果要维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具有“爱与被爱”及“付出”的能力。 一个人在事

  • 僧教育的四个层面

    僧教育的四个层面 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

  •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后记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后记 窗外,万家灯火,繁华的都市在深秋的夜幕下,显得那么宁静;一阵夜风吹过,卷起几片梧桐叶,无声地落下,留下几声叹息,令人回味。乐曲《云水吟》的悠扬、空灵的旋律,在小屋内回荡,尘封的记忆随着跳动的音符而波荡。 时光匆匆,出家已有十年

  • 佛教信仰的特点是理性与激情

    佛教信仰的特点是理性与激情 圣凯法师 编者按: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突出了其智慧的特色。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启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为我们把

  • 入世与出世

    入世与出世 圣凯法师 (1997年7月25日) 尊敬的净慧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这是我第二次跟大家共同探讨佛法。佛法讲因缘,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都是有宿世因缘的。有一句话说:“百年同修同船渡”,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有的同学说腿痛,其实你哪里不痛呢?

  • 《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

    《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大智度论》的翻译,指出“三分除二”为《大智度论》梵文本汉译的结果,并非“略译”;同时,依僧诠、静蔼—道安、慧藏—法彦、智隐三系等考察《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可以看

  • 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圣凯法师 僧人与禅修 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

  •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及其他专著为材料,从三个方面讨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突出了印顺法师对传统净土信仰的

  • 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课诵是佛教寺院每日朝暮读诵经咒,唱诵梵呗、礼赞偈,礼佛行道的仪轨。关于课诵的起源,在《法华经·法师品》中,已经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记载。所以,可以推测我国课诵的风尚,是从西域等地的佛教译经家所传来的。我国典籍

  • 南北朝的佛舍利信仰

    南北朝的佛舍利信仰 圣凯法师 一、佛舍利信仰在印度的流行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译为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是指佛陀之遗骨,称为佛骨、佛舍利;后来,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留下之坚固骨头。安置佛舍利的宝塔,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

  • 中国佛教放生习俗的渊源及其流行

    中国佛教放生习俗的渊源及其流行 南京大学哲学系圣凯法师 放生习俗的开展,成为宋代以后佛教深入社会的重要传统之一。放生习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杀护生的思想根源,同时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动。南北朝以来,在皇权贵族的支持下,逐渐以天然海湾为放生池的屏障

  • 隋唐诸帝的舍利信仰

    隋唐诸帝的舍利信仰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察了隋文帝的舍利信仰,以及唐代诸帝对法门寺舍利的供奉情况,突出表现了皇帝的信仰行为对国家与佛教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隋文帝武则天舍利信仰法门寺 作者:圣凯,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佛教传人中国,最早是在

上一页 1.. 3 4 5 ..13 下一页13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