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感恩上苍我所拥有的, 感恩上苍我所没有的 因缘不可思议,地震前刚刚重读《虚云和尚年谱》,对其中一段文字体会再三,并摘录出来放在4月26日的博客上:虚云大师于光绪二十一年在扬州高旻寺禅堂,开水溅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5月19日14时28分,在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七天,中国各地,国旗低垂,汽车、火车、舰船笛声长
64、朝山的感悟 面对苦难,拜山祈愿,佑我苍生,护我震旦。农历4月18日至6月13日,清净和三位法师由东营天宁寺启程,步行三千余华里朝拜九华山(大愿地藏王菩萨)、东天目山(护法韦驮尊天菩萨)、普陀山(大悲观世音菩萨),途中念佛放生,护摩火供,为国家和人民祈福,为灾害死难者祈愿,为一切众生祈祷。 行脚结束回到寺院,虔诚的居士们请求师父开示这次朝山的感应和收获,看着居士们期待的目光,清净实在不忍心把这次朝山的感悟独享,因此和盘托出: 我们四人行程2000余华里来到安徽大九华山,又攀登了
65、感恩“范跑跑” 2003年3月20日,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转到收容站收容之后,被殴打致死,遗体惨不忍睹。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孙志刚菩萨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民众争取到权利和尊严,令残酷的“收容遣送制度”走到尽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和巨
66、佛法为什么不灵 一个居士问:师父,佛经说念佛诵经可以消灾健康,为什么我仍在生病?难道佛法不灵?我疑惑很大,不想学佛了。 清净:吃了饭会不会饱? 居士:会饱。 清净:那为什么每天到了吃饭的时间就饿? 居士:每天要工作,吃过的食物消化了,当然还会饿。 清净:诵经和健康也是如此,身体变老变差是自然规律,成住坏空是万物的运行法则。如果不诵经念佛也许你的身体状况会更差,就如同吃了饭到时间虽然还会饿,但不吃饭一定会更饿。 居士:那佛经说祈祷可以国土安宁,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在念佛回
67、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 一个居士说:自从学佛后,似乎跟人处处格格不入了,因为经常吃素、放生等,被亲戚、邻居、同事当傻子笑话。也没有什么爱好了,过去的酒友、牌友、舞友、聊友现在见了面也不亲了,她们都说我学佛学的没人情味了。我自己也经常感觉很没面子,也不知自己现在做得对不对,有时候也想放弃学佛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却又不甘心,左右为难,很烦恼。 清净给她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 《庄子·让王》:孔子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作饭,用野菜做的汤里面连一个米粒也没
68、到底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一个居士问:我看了好几位大德法师的光盘,感觉他们有些地方说不到一块,同样一件事讲法不一样,我都不知该听谁的了。到底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的?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求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
69、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一个居士来到寺院,向清净诉说最近遇到的烦恼:一个关系很不错的同修,学佛多年了,但是总是持戒不严,自己说过他多次,就是不改,因为说得多了,两个人的关系也开始恶化。清净给这位居士讲了“大兴和尚”的故事: 大兴和尚,1925年,在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剃度后在寺内专门从事挑水担粮的苦力活,生活上不予选择,饮食上不讲求好坏,自己种点粮食和蔬菜,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甚至烧一次饭要吃好几天。后在双溪寺静心修行20余年,与当地乡民之间的关系处得相当融洽。十年
70、找好处,认不是 一个居士来到寺院,向清净唠叨自己婆婆的种种不是,清净告诉她要学会“找对方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这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清净给她介绍了一段民国时期一位“王善人”关于“找好处,认不是”的开示: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
71、一口吃一册《觉海慈航》 一个做企业的居士为了表达恭敬,坚持要请清净到茶楼喝茶,实在不好回绝,就跟着来了。服务员热情地把我们送到包间,优雅地问我们喝什么茶。居士让清净点,清净问了一下价格,有每杯40、80、120元不等,清净问这是一壶还是一杯的价格,服务员告知是每杯的价格。居士看出清净有点心疼,就说茶楼都是这个价,没关系。清净和服务员说稍等一下再点,服务员先退出了。清净给在场的居士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讲经法会中,一个老居士供养了十元钱,说:“师父,您辛苦了,我也没
74、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一个居士说:师父,你要多来我们这里讲法,否则我们就精进不起来,听你讲一次法,我们精进一段时间,你可不能不管我们了,我们就依靠你了。 清净给她讲了一个《阿含经》故事: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后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那时,因为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
75、切莫妄评僧团 一个居士发给清净一个网址,是关于两个寺院的系列对比图片,网友们或赞叹、或谩骂、或争论、或叹息,争议如潮,口业如山,惨不忍睹。可能又要辛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数番往返地狱了。 《阿含经》中佛陀曾教导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误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
77、佩服佩服 一个出家前就相熟的朋友赞叹说:“您太了不起了,放弃优越的工作和事业,舒适的生活和家庭,舍俗出家,一辈子长伴青灯古佛,过这么清苦的生活,肉也不能吃,酒也不能喝,也没什么娱乐。我打心眼里佩服您、崇拜您。” 清净给他讲了一个《庄子》的故事:庄子坐在石头上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空头骨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因百病缠身而死吗?还是为他人所杀?是走投无路自杀?还是因为饥寒交迫?亦或是贪污受贿行刑?”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
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主讲净宗经论。现为江西庐山东林寺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曾出版《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道德谷响集》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法师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弘传净宗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提倡解行并进,儒佛并弘,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自立法师(1927年~2010)民国江苏泰县人。号乘如。毕业于杭州武林佛学院。民国三十八年(1949)来台亲近慈航法师,并受记于慈老门下。四十六年(1957)应菲律宾马尼拉隐秀寺清和姑之请,担任该寺导师及普贤学校之佛学导师,自是宏法于菲国。自立法师长于诗文,尝创办慈航季刊,并以“若水”为笔名,发表新诗于各报刊。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