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时时感谢 有一天有个居士突然跑到寺院来喊着说,法师快替我谢谢菩萨,我的车跑出了路,车撞烂了,我却安然无事,这都是菩萨保佑。法师无动于衷,微笑着沉默了一会儿,居士深为奇怪问他何以如此,法师回答说:“我知道这是菩萨的护念,不过我却告诉你,在你出事的路上我跑过上千回了,却从未出事,这都是菩萨的保佑。” 我们往往是在出意外脱险时才感谢菩萨,殊不知菩萨时时都在保佑我们,却有许多人从不知说声感谢。
148、依自业而活 一个居士向清净讲述自己的不幸:从小父母不喜欢自己,上学时同学欺负自己,工作中领导给自己穿小鞋,客户长期拖欠货款不支付,妻子和岳母不讲理等等。居士愤愤不平,抱怨生命中每个遇到的人,感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连亲朋好友都不帮助自己。 清净讲了一个《杂宝藏经》中的故事: 佛世之时,一次,波斯匿王在睡觉时,听到两个内官在争论。一个说:“我是靠大王生活的。”另一个说:“我是依自业,不是依靠大王而活。” 波斯匿王听到之后,认为那个说依王而活的人很好,应奖赏他,就派
15、天下乌鸦一般黑 论坛上,佛友们就“先救贫苦还是先放生”争论的热火朝天,大家各抒己见,引经据典,不亦乐乎。 民国时,袁焕仙居士问虚云老和尚:“成都参禅的有三种人须要救:一种人认为悟后必修;一种人认为一悟便了;还有一种人认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请老和尚垂慈简别。” 虚云老和尚的回答:“天下乌鸦一般黑(都一样要救)。”
16、随喜你随喜的功德 天宁寺传戒期间,老马无论见到哪个居士一丁点善举,都会脱口而出:“随喜你的功德”。于是乎,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天宁寺随喜成风。 甲:随喜你的功德。 乙:随喜你随喜的功德。 甲:随喜你随喜随喜的功德。 乙:随喜你随喜随喜随喜的功德。 甲:随喜你随喜随喜随喜随喜的功德。 乙:随喜你随喜随喜随喜随喜随喜的功德。 ……
18、船票 有一个爱尔兰人乘船到美国去找生活。他带的钱少,除了买船票外,只剩几毫子了。于是他买了些粗点心,预备在船上吃。他在船上,不敢多吃,希望这些点心能吃过大西洋。谁知只过几天,点心吃完了,肚子饿起来。正在挨饿的当儿,船上一个工人,端了一盘菜从他身旁经过,香味扑鼻,真叫他垂涎三尺。他忍不住了,追上去向那工人说:“请问你这一盘饭菜要多少钱?”那工人说:“你搭船,买了船票没有?”他说:“买了。”工人说:“你既买了票,为什么不到餐厅去吃饭?你可以去吃饭,不会另外要你的钱。”
19、关于法名 有居士问关于法名的问题。 所谓法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行名字。在佛陀时代,所有的佛弟子出家或者皈依后,大多仍继续使用自己原来的名字。祖师们之所以出家后启用法名,是为了令出家人能和在家人明显的区别开来,到后来皈依弟子也开始逐渐沿用。 在佛教中没有所谓辈分的说法,之所以禅宗祖师把法名排出字符,是为了表征法脉传承,而不是家谱的概念。在佛教中身份的区别,是以所受戒律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如所说的“七众弟子”、“四众弟子”、“僧俗二众”等等,现在人们经常提到
20、只好抬着走 从前有个父亲带着儿子要去市场卖驴子,驴子走在前头,父子俩随行在后,村里的人看了都觉得很可笑。“真傻啊!骑着驴子去多好,却在这沙尘滚滚的路上漫步。” “对啊!说的对啊!”父亲突然觉得很有道理。“孩子,骑上驴子吧!我会跟在旁边,不会让你掉下来的!”父亲让孩子骑在驴子上,自己则跟在旁边走着。 这时,对面走来二个父亲的朋友:“喂!喂!让孩子骑驴,自己却徒步,算什么!现在就这么宠孩子将来还得了!为了孩子的健康,应该叫他走路才对,让他走路,让他走路!” “噢!对呀!是有
21、我们的巢 一位卧病多年的居士说,有一年,鸟儿飞到她窗边的低处筑巢,她很担心鸟巢筑得那么低,容易被伤害到。她每次看见小鸟忙着筑巢时,就会跟它说:“小鸟啊!筑高一点吧!”可是每次都令她既失望又担忧,有时想起身赶一赶忙碌的鸟儿,却又怕打扰它们正常的生活。后来鸟巢终于筑成了,母鸟在其中生蛋并孵出小鸟。每早晨醒过来,这位女士都会望望窗户,看看鸟巢还在不在。每当她看见母鸟带食物来哺育小鸟的情景,都会令她欢喜。可是,有一天,当她醒来,发现窗上除了零乱的羽毛外空无一物。她心
22、总要回到苦难红尘 峨嵋山一处摄影点,老板从山里捕捉了一只猴子来陪照以招揽顾客。猴子蹲在一根高1.5米的柱子上,脚上系了一根链条。它必须永远蹲在那儿,因为链条只有30厘米长,如果它跳下来,它就倒吊在上面了。它的尊容被摄进了无数的照片,同娇美的太太、潇洒的绅士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为伴;然而领略峨嵋山风光的乐趣同它都是无缘的,它不过是一个柱子上的囚徒,严寒酷暑,日照霜落,它都只能在那儿忍受煎熬。 后来被一个居士团体发现了。居士们认为这是虐待动物,要求老板释放这只猴子。老
23、猫头鹰搬家 西边的树林里住着猫头鹰,这种鸟是夜间最为活跃的鸟,它们是鼠类的天敌。按说,猫头鹰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是住在树林旁边的那些人却并不欢迎猫头鹰做他们的邻居,因为猫头鹰的叫声实在难听。特别是到了晚上,你偶尔有事外出,经过那片树林时,冷不防几声怪叫,真能吓得你浑身起鸡皮疙瘩,冷汗直冒。于是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赶走猫头鹰。 猫头鹰感到十分苦恼,它从这个窝挪到那个窝,可挪到哪个地方也依然不受欢迎,总听到人们责怪和斥骂的声音。猫头鹰想:
24、不原谅别人是苦了自己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游。天渐渐黑下来了,艾子将船停泊在一个岛屿附近,在船上休息。 夜深了,四周很安静,没有风,月亮照在水面上,艾子感到十分惬意,坐在船头毫无睡意。忽然,艾子听到有哭声,他感到十分奇怪,这周围空荡荡的,并无其他什么人。艾子仔细聆听,原来,声音是从水底下传来的,伴着哭泣声,还有阵阵说话声。 艾子清楚地听到一个声音说:“小兄弟,你听说了吗?龙王昨天传出命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一律要斩首。我是一条鲤鱼,我有尾巴,也在被斩首之列,我想
25、轻装逃生可能会更有保证 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只大船触礁将沉,大家纷纷攀登救生艇,正在这危急之际,有一个乘客瞥见舱里有一大堆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名贵器皿,就找了个口袋一把一把的朝口袋里乱塞,一位善良的长者劝他赶快登救生艇,他却置之不理,自作聪明的以为自己有高超的游泳技能,还可以抓住发财机遇多拿几把珠宝再逃。谁知船越发往下沉了,他挣扎着要上救生艇,由于珠宝太重,使他浮不起来,时机已经错过了,他就随大船和珠宝一起葬身海底。救生艇上的人,后来谈起这事,都连连叹惜! 在充
忏云法师(1915-2009年)是佛教界享有盛誉的法师。法师法名成空、信众尊称他为忏公。法师于1915年10月18日生于东北安东省与韩国交界处、鸭绿江畔小镇上曹氏世家。曾经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忏云法师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持戒谨严,弘扬净土。他不仅是现代高僧中严持戒律的典范,而且也是推动净土信仰的中流砥柱
法照大师(公元约747-821)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