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真法师
  • 明真法师的文集

    明真法师的文集

  • 慈爱坦率尊重 佛陀面对弟子的态度 慈爱坦率尊重 佛陀面对弟子的态度

      佛陀平常对于自己弟子的态度,不但慈爱、坦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还表示了相当的尊重。  《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说:有一次,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至梵志罗摩家,尔时梵志罗摩家,众多比丘,集坐说法,佛陀马上

  • 明真法师文集 目录

    明真法师文集 目录 上编 1、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 2、论学佛者应打破贪心 3、论僧人宜多办佛教杂志以普及佛化 4、论僧人宜学医业自谋生活 5、论人生苦乐之由来 6、论各寺宜立专宗学校以造纯粹人才 7、论宗与教相辅而不可相离 8、论修心以持戒为本 9、对于端阳

  • 明真法师文集 后记

    后记 今年是明真长老圆寂二十周年,作为南岳出来的近代高僧之一,南岳佛教协会为了彰显长老懿德、树立当代南岳僧的学修榜样,明老的关门弟子、南岳佛教协会会长大岳大和尚决定组编《明真法师文集》,并作为《磨镜台文库》系列的第一卷交付出版。 明老一生持戒精

  • 悼念明真老法师示寂

    悼念明真老法师示寂 唁函 中国佛教协会: 惊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明真法师因病逝世,深感痛惜。明真法师德高望重,爱国爱教,受到中国佛教徒的敬仰。他为佛教事业、为培养佛教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明真法师的逝世,谨表示深切的哀悼。 国务

  •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 教观双运、解行相资,这是佛教学习的优良学风。偏重名相学习,严重的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言行不一,这是我国佛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今天再也不能走这一条老路了。同学们基本上皆是初发心出家,开始接触佛学,暂时还谈不上随文入观,

  • 圣凡在我毁誉无所损增

    圣凡在我毁誉无所损增 天下之事多矣,未有不由已者。善者己也,极其善,则为尧舜禹汤。恶者己也,极其恶,则为桀纣幽厉。前无御者,欲圣则圣;后无挽者,欲凡则凡。世人果明此理,则证涅槃、堕地狱,无不由己也。所谓圣凡在我,而由人乎哉。彼妄人一时之毁誉,有何增损之

  •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眼前有些善男信女,还抱着一腔“忧惶”、“悲痛”的心情,认为佛法在走厄运,法有被消灭的危险。另一方面,又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研究过佛法,也敢轻率地肯定佛法为迷信、为落后思想,武断佛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会为时代所遗弃。很显然,后者这种形式

  • 从佛陀抨制度精神看泯除阶级

    从佛陀抨击“种姓制度”的精神来看主张“泯除阶级观念”、的荒谬性 明真法师 佛经中经常提出“种姓”制度问题。 什么是种姓制度?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先生在他所著的“印度的发现”一书里,指出古代印度除了那些被认为是处于种姓制度范围外的那些不可接

  • 研究佛学的对象方法及其目的

    研究佛学的对象、方法及其目的 一、研究佛学的具体对象 研究任何科学,如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等,莫不皆有明确具体的对象。研究佛学,是不是也有明确具体的对象呢?有。是什么?即五蕴。为表如下: [表略] 五蕴。是构成日常生活的身

  • 什么是五蕴

    什么是五蕴 明真法师 一、什么是五蕴 通常称为五蕴,就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受、想、行、识四蕴,通常称心法。若再加以分析,识蕴为心王,其余三蕴,概称心所有法。通俗一点,就是心理,或者说就是思想的活动。色蕴,局限点应唯指根身,或者说生理机构

  • “五蕴皆空”的研究

    “五蕴皆空”的研究——佛学的人生观 明真法师 绪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

上一页 1 2 3 4 ..8 下一页8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