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苦灭道迹圣谛 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 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
苦灭圣谛 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契经 杂因诵】 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诸比丘!彼世间良医
三、慢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契经 五阴诵】 谈起「慢」总是与傲慢、骄慢联想在一起,总离不开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印象。但《契经》对慢的诠释
八、苦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契经 五阴诵】 佛法并非教导人们如何能得心应手地处理琐碎的杂务,诸如感情纠纷或财务困难等等,佛法的目的在于究竟解决生命一切困扰、苦恼的根
七、缘生法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
灭苦之道 法遵比丘尼著 序真华 曾在福严女众佛学院读过书的法遵(圆行)比丘尼,于住茅蓬期间,以四年的岁月写了一本二十余万字的《灭苦之道》,自己用电脑打字装订了二十本赠送师友,我有幸分得一本,看了如获至宝,惊奇不已!此书的主要论点以四圣谛为核心,作者以其
三、 于四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数、非婆罗门数;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是沙门数、是婆罗门数。【契经杂因诵】 接下来该谈谈「传承」这个话题了。在佛陀还亲自指导弟子、宣讲正法的年头,根本用不着「传承」这个诡谲的用词,哪个比丘、哪个弟子不是
苦圣谛 一、正法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发显示。此等诸法,法
七、欲贪 一、 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诸比丘!譬如狗绳系着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
六、缘起法 一、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为自作自觉耶?」 佛告婆罗门:「此是无记。」 「云何,瞿昙!为他作他觉耶?」 佛告婆罗门:「他作他觉,此是无记。」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
四、白衣 我见彼沙门、婆罗门有如是像类:在空闲处,林中、树下,卑床、草蓐,修行远离,离诸女人,近乐独人,同禅思者。若于彼处无眼见色可生乐着,无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可生乐着。若彼沙门
出版序法遵 一九九六年八月,依止法师道严长老寄来《动物解放》一书。才读了序就有了很深刻的感想,及至全书读完内心澎湃激荡不能自己,为了纾发满腔的心得感言,当时便写了一篇《偏见解放》的短文想投稿佛教的杂志,大意是:社会上一些有思想抱负的菁英份子,他们
前言 一、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
二、诸行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意?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
四、世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 时,众多比丘世尊去后即共议言:「世尊向者略说法言:『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我等今
五、五受阴 一、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契经 五阴诵】 五受阴,是刘宋时期天竺沙门求那
六、六入处 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契经 六入诵】 佛学辞典中提到五受阴与六入处的差别:「五受阴重心法;六入处重色法。」事实上这种解释并不妥当。五受阴解说的是五种组成生命的主要机能,六
苦集圣谛 一、集起 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契经 杂因诵】 生命的由来,是世界各地、从古至今、全体人类一致关心的题目,宗教师创造了神造世人的神话;哲
二、轮回 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契经 杂因诵】 佛法解说生命运作的实际过程,每个人都能以自身生命活动的经历验证佛法的正确性,
三、业力 这是唯一无法引经据典的一节,因为在《契经》中,几乎找不出与业力相关的法句。 不过,由于普遍的佛教徒都已根深柢固地信仰业力推动轮回的理论,是以在讨论苦集圣谛的这一章,应该对业力论作个说明。因为业力论的目的在解释生命延续的原因,而苦集圣谛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