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
  • 顿教法门

    顿教法门 无相颂 自证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六祖已自证,故能说法无碍,心体无滞,智慧似日,遍照一切。 传法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故将见性之法,传于后人,开佛知见,破除众生妄执、外道二乘、不了义之法。 平等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法无高下,亦无顿

  • 明心见性之探讨

    明心见性之探讨 前言 修行虽然有八万四千法,然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鲜有人能知其中的奥义,纵修一生也未必能知;若是理路不明,何能下手去修行。 壹、明心、见性、成佛之解析 一般人常认为「明心」、「见性」、「成佛」是同时,因为常讲这

  • 解广行深

    解广行深 未学佛之前被世间法所困,学佛之后被佛法所绑,学与不学尽不得要领;以前常用脑袋思考,现在却不敢用意识思量;有师教人学一宗之经,又有师教人广学经论,多与寡皆不知所措;有人除佛书之外,其他典籍一律谢绝不看,看与不看皆有迟疑。乾脆不学,则是愚痴;隨人

  • 从五蕴谈自己

    从五蕴谈自己 人类的意识到底是怎样产生?依据心里学的说法,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环境,经过学习所造成的。然佛学的说法则是,无始劫来人们各依自己所造的因素条件,创造不同的生命型态;在其环境中,经由身口意不断的造作,从旧有的意识型态,加上对新的事物

  • 修行图解

    修行图解 一、 图表 二、解说 此图,外面的大圆,代表佛性;里面的黑点,表示心中的妄念亦称烦恼。坛经云:「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修行修心,心若无妄念,即能明心见性,故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

  • 悟后起修

    悟后起修 明白生命,即是悟道;展现生命,即是修道;圆满生命,即是证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但鲜少有人认识其真相。身体是我的生命吗?心理是我的生命吗?家人是我的生命吗?人类是我的生命吗?世界是我的生命吗?您是否思惟过,还是思惟不出所以然,或是忙到没有时

  • 大乘五观法

    大乘五观法 大乘经典常教行者,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依此修行等;虽有许多人这样去用功,总是不能得力或受用,探究其原因—皆是「择其一而行」,故不能解行并进,以致不能通达。 学者读经当明其义,佛乃要我们透过闻、思、修三者同时进行,方能心开悟解,证入

  • 息妄自净

    息妄自净 坛经从头至尾,六祖直教人,万缘放下,息妄自净。故言「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且要学人莫思量,因为思量即不中用,还指出「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但我们习惯自我推理,因而

  • 佛法总纲

    佛法总纲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壹、经藏 一、【阿含部】为声闻、缘觉说 蕅祖曰:「阿含,亦云阿笈多。此翻教,又翻无比法,又翻法归,盖是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是故通则大小二教,皆号阿含。别则小开四部:谓增一,明人天因果;长,破邪见;中,明

  • 修证次第

    修证次第 目次 壹、前言

  • 五种觉醒

    五种觉醒 《涅槃经》曰:「众生皆有佛性。」云何见性之人,少之又少?其原因在于不明佛性、不信佛性、不识佛性、不用佛性。有佛性便有觉性,有觉性便能觉知,有觉知便能觉察,有觉察便能觉悟,既已觉悟便是觉者。 一、觉性 佛性,即是觉性;觉性者,众生皆有觉悟的本性

  • 三法印-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三法

上一页 1.. 12 13 14 ..19 下一页19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