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石头路 文/释本性 想起来,很可笑。可笑我早年的无知。我原一直以为,丽江就是瑞丽。直至在国外读书时,有次看杂志,文中介绍杨二车娜姆,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 丽江,至今,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前面提到的这个摩梭女人,以及纳西古乐与石头路。 那石头路,近日,我有缘走过。每踏足一步,我就想,我重叠了多少古人的印迹。那印迹,他们留下的,或圣者,或土皇帝,或行进茶马古道的商者,或寨上的无名男女……,但今天,屡经岁岁年年的水冲雨刷,早已没有了丝缕的印痕。他们所谓的荣光、耻
众善奉行 文 /释本性 恩师科班出生,为其爱徒取名,亦大有学问。 比如吧,小名本性,即为恩师所
道未远离 文/释本性 近日,闭居鼓岭柳杉别墅,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读书会。 期间,有同道来访,他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他也担忧:末法来临,道已远离。 而我认为,同道观点,是否太过悲观。其实,现今社会,以及佛门,不乏正面的力量。关键是,要看我们是否予之大力的肯定、支持、弘扬,使之扎根、成长、壮大。 我想说的是——道未远离我们,是我们远离了道。 让道回归,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佛门需要,社会需要。 促道回归,我们首先急迫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道的传播力度——讲经说法
欣赏残缺之美 文/释本性 这世界,是个令人遗憾的世界。 因为,总有缺陷,难有完美。 大山很威雄,却少了小丘的精致。大河很壮丽,缺少了小溪的柔美。 我爱线装的经书,喜见版刻印出的方块字。这书斯字,盈溢馨香,透着典雅与品味,幽闲时,悠然一卷,陶醉其中——那,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而当我,要查点资料时,却一向只求于互联网。电脑视屏,冷冰冰,刺着眼睛,其中文字,干巴巴,即便嚼之,也是索然无味。但搜索起资料,却是那么的好用,快速、丰富。 也曾去过一些国家,黑人那么黑,而白人那么白,就如黑夜
在南国寂静的海滨 文/释本性 钟声隐隐,雨后彩虹还挂在天边。 鸥飞舟行,一个人,一颗心,默默徜徉在南亚之国寂静的海滨。 前方,沙,绵延不尽,水延绵不尽,一横一竖,像岁月的十字架。 没有回忆,没有憧憬,思绪,沉埋于眼下的这片椰林。 林中小屋,丛生杂草,也许,早没有了主人,或主人,已经远去。 静坐于屋檐之下,与缓慢游移的日与月之影作伴,直至,他们消失的无踪,只惜,日与月未曾预知我,哪怕就是日与月,也不可相信日与月的光芒。 离开屋檐,走出椰林,走进绵延的沙,不尽的水。 沙,粘在脚上,水,溅
为僧当为释弘一 文/释本性 被赵朴初先生称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的弘一法师,多数时间驻锡福建。在俗时,姓李,名叔同。 近期,忙于有关弘一大师的闽台研讨会事宜。昨日,又于泉州开元寺召开相关事宜的协调落实会议。下周,研讨会就要开幕了。 忙忙之中,对弘一法师,对其宗教情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新的认识,崇敬更加,翘首仰止。 文明中华,百年以来,读书人不少,信仰者不少,而如弘一法师式的,只有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弟子丰子恺曾这样形容其恩师的人生。他说:人的生活可分为
文明的差异——心文化与身文化 文/释本性 五月的圣城康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由于佛教活动,诸方僧伽,汇集驻锡圣城山麓的旅舍。舍后青山千仞,舍前碧野万顷。舍之主体,多以木构,生态自然。舍之格局,浑似禅院。傍晚时分,清风徐来,沁着山野花草的馨香。斋后,踱步石阶与池边小径,情闲意逸。 时,有法国小伙,前来搭讪,他说,也住在这,因见这么多僧伽,他很好奇。他说,他想知道,代表东方文化之一的佛教,到底讲些什么?东方与西方文化,到底有何区别?听他这么一说,我想,确实,尤其是第二个问题,问
游圣徐霞客 文/释本性 读中学时,就特崇拜明代徐霞客。 这不仅仅因为他: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还因为他写成了天下奇书之《徐霞客游记》。 今天,2012年5月19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定的中国旅游日。这旅游日,5月19日,是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作为日期。去年,首届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的主题:爱旅游,爱生活。 早年,在常熟兴福寺时,读过《徐霞客传》,作者是常熟的钱谦益。那时,我对徐霞客的出行,要么伴一僧,要么携一奴的做法,印象深刻。 徐霞客旅历,从22岁起出游
拯救动物,救赎人类 文/释本性 月前,乡友微恙,前往探望。路经乡野,偶过屠门。有乡野老伯,正庭外宰杀一鸭。悲凄、哀绝的鸭叫,从一声到待杀的一片。那情那景,当时,乃至如今,都在震撼震惊我的心灵。当刻,我一下子懵了,不知该:冲过去制止?或夺路而逃避?愣了一会儿,才醒而破口一喝:别杀了,我高价给你买活的。 自剃度出家为僧,缘结三宝,绝荤茹素,便少见杀情戮景,自己更是不肯也不敢为之。有时,影视上,有杀戮、血腥的场面,也多移开视线,避免视之。这不仅因为,已成习惯,更是因为情不自禁、心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释本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清晨,星星尚未完全隐去,于故乡的海边,徜徉…… 海上,薄雾生起。沙滩,泛着银光。自远而近的潮声,一波,又一波,深沉,浑厚,大气,凛然。海风,劲拂,泌着独具的香味。 从沙滩,向礁岩。 小坐于一块嶙峋而爬满海苔的石上,看舟过,望鸥飞。 我在想,浪潮,富有韧性韧劲;礁石,何其刚强坚强。门前的大海,千年万载,何曾停止过奔腾。他的奔波不息,坚持不懈,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为了什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息,总是,潮落了再潮起。浪潮的力量,我们扯不
语言的方便妙用 文/释本性 据说,全世界有2790多种语言,其中超过5000万人口应用的有13种:如汉语、英语与阿拉伯语等,这还不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方言。 就交往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成为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便工具、妙用工具。不能掌握各自与对方的语言,就不能相互的沟通,更不能互相的有效交流。 早期,佛陀时代,佛陀一音演说,听者无论会否听懂都会有各自的妙解。那是因为,佛陀的威德所致。也是因为,当时的听者善根深厚。今天,我们的时代,没有了佛陀这样的真理传播者,也少有了那样的
惜福积福 文/释本性 昨午,我陪远道而来的同参用斋于某素食馆。邻桌有一青年,一人独享七菜一汤。他仅吃约半,便结账,扬长而去。同修感叹:不惜福,会折福
大安法师,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主讲净宗经论。现为江西庐山东林寺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曾出版《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道德谷响集》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法师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弘传净宗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著作,提倡解行并进,儒佛并弘,信愿念佛,同登极乐。
惠敏法师(1954— )。台湾台南人。俗名郭敏芳,1978年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在校时参加佛学社团活动,对佛教起信。1972年皈依三宝。1977年因准备考试住入三峡镇西莲净苑,次年于西莲净苑依智谕法师受五戒。1979年观音成道日时依智谕法师披剃出家。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