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
  • 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 文/释本性 僧是一把钥匙, 法是一把锁, 佛是一道门。 钥匙,一旦生锈了,如何开得了锁。开不了锁,如何进得了门。 可见,生锈在这,看似小事,实为大事。 作为凡夫,心生私念,心生私欲,我想,就如钥匙生锈一般。 私的反义,就是公了。 这公,就如崭新的钥匙,泛着亮丽的光。就如人心的无私与无欲,犹如圣者一般。 遗憾的是,我们多只是个普通修行者,或许虽非凡夫,但未必就是圣者。我想,我们只是走在从凡夫到圣者的路上。 因此,我们的心如果生锈了,那么,就要赶快将之铲

  • 轻松地过好每一天

    轻松地过好每一天 文/释本性 佛教的飞行两翼是慈悲与智慧。 智慧,使我想到了山。 慈悲,使我想到了水。 我曾踏足高山,其险峻雄伟,让我惭愧的不敢仰视。 我也曾浮舟大海,其波涛汹涌,一望无际,也让我惭愧的不敢远望。 为此,我总在探寻某个地方,其为山与水的交接点,其是慈悲与智慧的交差点。 也因此,我总是嗜好山水,总是流连其间。看日出日落,月落月升;观叶绿叶黄,树枯树荣;看潮涨潮退,波息波生。自然的赤橙黄绿,自然的蓝靛紫,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既然,如此伟大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尚且这

  • 我还是我,你就是你

    我还是我,你就是你 文/释本性 近日,一趟回乡。有同学,20余载未见。一见之下,几乎互不敢认,都觉变化太大了。如非乡音未改,准互以为对方是什么人呢? 这不能不令我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见过同学之后,我到屋后的小竹林走了走。这些小竹林,一见就知是新竹。当年的那些老竹,相信早已被砍伐。今天,或为凳、或为筐、或为扁舟,甚至火里涅了槃。 我想,人生,也定当是如此。由少及长,由长而老,由老而朽,最后回到该回的地方,

  • 生命的前沿与后方

    生命的前沿与后方 文/释本性 什么是生命的前沿与后方?我是站在其中的哪一端?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 信仰的原因,每天,总见香在烧,烛在燃。这让我想起生命,总在燃烧,虽然,燃烧的方式不一样。 我是一个渺小的人,虽然,佛陀说,我也有佛性,我也很伟大。自从那时那处,熊熊一把火之后,我再也不敢自比台烛一只,因为,他会发光,而我不会;我再也不敢自比炉香一根,因为,他会飘香,而我不能。 有时,走在殿堂的废墟,我会想,我只是一撮香灰,我只是一撮烛泥,或许,只沉潜了一些香烛的气味。 也是自那时那

  • 写一个自己的人生故事

    写一个自己的人生故事 文/释本性 人生,是由无数的故事构成。就如粒粒珍珠,组成珍珠链。在这链条中,每个环节,或黑或白,全在于自己的元素。 十岁之前,就具有比较靠谱想法的,这种人不多,何况如我。爬山、游泳、摘山上果、抓水里鱼,就那么懵懵懂懂地度过了。 十几岁时,梦想着成为作家、诗人。为这梦想,轻理重文,苦读十年,养成了个爱好文学、尊重文化、敬佩文人的习惯。当然,仅此而已,而无文学成果。 二十几岁时,信愿成为高僧、祖师,为这一信愿,一心投入佛门,修的实践,理的学习,又是一个十

  • 大寺 大殿 大师

    这就启示并提醒我们,今天,我们应赶快把旅游的佛教,转向到文化的佛教;要赶快从文化的佛教,进入到哲学的佛教;最后,再提升到或还原到信仰的佛教。如此,我们的佛教大师,自会御时代风云,应运而生—— 大寺大殿 大师 文/释本性 我这前半生,除了读书,就是学佛。也因此,在我心中,有两个地方,特别的神圣,一个是佛堂,另一个就是学堂。 曾在北京读书四年,虽在中国佛学院,却常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既为其人文环境,更为其学术光辉。 近日,有报道说,清华大学新任校长产生,是年富力强的陈吉宁教授,

  • 四面环山如何走出

    四面环山如何走出 文/释本性 2012年的某个上午,现于某省的同学来访。谈及佛教界当今给社会的观感,他是唉声叹气,说走出去,常常抬不起头。他说:“十几年前,情形完全不是这样。” 是啊!但有什么办法呢?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此亦业感所引。 但我想,抬不起头,倒不必。佛陀早就说过,如是因生如是果,好人自然会好自己,而坏人也自然会坏自己,各人事情各人承担与负责。如果我们无惭无愧,自应无怨无悔,自然也更无理由自觉羞与耻。 我总认为,这世间,最终必是邪不压正的,何况佛门。佛门

  • 静水清清小鱼游

    静水清清小鱼游 文/释本性 元宵,终于过去。 热闹的节庆,有如热闹的心,热闹的身,渐渐平静下来。 忙过一天,夜幕披挂天空,几粒星,忽闪忽闪。 关掉手机,盘腿禅塌——禅床,我又开始一场针对呼吸的征战——静定。呼吸,是生命的象征,短促的呼吸,给人生命短促的印象,长绵的呼吸,则给人生命长绵的感觉。 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嘴长呼,鼻长吸。呼时,去感受唇的振动,吸时,去感受鼻的悸动。这种呼吸,不纯是呼吸,是一种节奏,是一种律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与延伸。呼与吸的延续与递进,其律动与节奏,

  • 生来就是流浪者

    生来就是流浪者 文/释本性 不再年轻,总觉时间过的太快。不在意间,或者说,匆忙间,一年又过去了,又一春,已经来临。 忘却去年,迈着新春的脚步,我感觉,虽脚步还有些沉重,但心中已然欢快。 忙过正月最忙的时间,应同行之邀,客居异寺。那是一处尚是鸡犬相闻的乡野,青峰环列,曲水流轻,数叶扁舟泊岸,数位老翁悠缓独行。春阳泛着柔光,暖热的天气中,透着清凉。山寺,建在一座小山包上,间以菩提树、椰子树,种着香蕉林、甘蔗林。傍晚时分,走在山间小径,好风轻拂,嬉鸟相鸣,有种进入南山桃源之感。 也

  • 我的宗派观

    我的宗派观 文/释本性 近日,参加一个关于如何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茶叙会。 有个别学者认为,南传佛教为小乘法,北传佛教为大乘法,说南传佛教为罗汉道,北传佛教为菩萨道,据此,推崇大乘,曰之究竟,具大慈悲,小视小乘,曰之不究竟,是自了汉。 又有个别学者认为,南传佛教为原始佛教,代表佛陀真正精神,而北传佛教,经祖师发挥,非原始佛教,改变了佛陀的精神。 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南传佛教经典,是真正的佛说经典,而北传佛教的某部经典,是非佛说的,为伪经。 对此,我的看法是: (1)我们要跳出时空看问

  •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因缘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因缘 文/释本性 经典说,释尊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他的创立佛教因缘,我的感悟是——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追求公平正义是创生佛教的原动力。 佛陀时代,种姓制度导致的阶级不平等在印度非常严重。作为宗教阶级的婆罗门种姓,高高在上;作为执政阶级的刹帝利种姓,地位次之;作为农商阶级的吠舍种姓地位再次之;作为奴隶阶级的首陀罗种姓,则低低在下。对低种姓阶级而言,他们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权、没有受教育自由权、没有与高种姓联姻的自由权、没有选择高种姓从事的职业权。

  • 生而幸福快乐 死而平静无惧

    生而幸福快乐死而平静无惧 文/释本性 宗教的使命,一是教会人们幸福快乐地活着,二是教会人们平静无惧地死去。 今天的社会,已经不缺如何挣钱、为官、搏名、拼利的奥妙,缺的是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与平静无惧地老死的奥秘。 在佛教,通向幸福快乐而生,平静无惧而死的路,在于心要内证、莫向外求。 如何心要内证、莫向外求? 佛教就此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禅定法、念佛法。 这里我要介绍的是—— ①自恣与忏悔法:三人以上的僧团中成员,在僧团面前,进行自我批评,讲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思想、

上一页 1.. 3 4 5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