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分享 文/释本性 心贵有佛法, 有佛法,就富贵。 心贵有佛法, 佛法在哪,幸福在哪。 生存生活数十年了,如在水上的舞台,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从第一到倒数第一,从倒数第一到第一。忽然,来了一阵风雨,颠颠倒倒,好不容易抓得一块浮板,沉沉浮浮,也不知,何时与哪里才是尽头,才可到家。 回家的路,很远。 回乡的路,很长。 但生命的彩虹,总是很短。 水上的人生舞台,总是摇晃,人生的舞蹈,总是变幻,也许,你的歌唱,会很高昂,但谁来保证,风声雨声,不会令你的歌声,沉消。 就如昨天,我在路上,看到一
要让梦想,快乐飞翔 文/释本性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有的人,梦想是彩的,但映在脸上,却是灰的。有的人,梦想是亮的,但落影在心上,却是暗的。 在福州时,几乎的每天,我都来回通行于开元寺与法海寺间的大街上。白昼时,高楼立,名车跑。夜幕之临,华灯之上,如天星之落,脱却清气,闪耀着世俗的光。 有时,长街如龙,而堵着的车马也如龙。这时,坐着车里,看着路边,或走在路边,看着车里,我才发现,来来去去的,多是失落的表情,焦躁的脚步,还有呆滞的眼神,我想,甚至,还有粗闷的呼吸。这些,个别时候,
佛法,不是谋略权术 文/释本性 身居榕城,耳濡目染,慢慢地知道:福州的几位大富人家,都虔诚奉佛。如林绍良家族,捐建福清弥勒岩寺;郭鹤年家族,捐建福州开元寺、福州慈航寺;曹德旺家族,捐建福清灵石寺、福清高山香灯禅寺;黄如论家族,捐建福州万佛寺。 近来,又听说,世界的大富人家,也不乏虔诚事佛的。如香港地区的李嘉诚,美国的乔布斯等。 也因此,有文章分析,这些大富人家之所以富,是因为得力于佛法的智慧。也就是说,佛法教给了他们生存挣钱的智慧。 这些分析,不管是否高见,说实在,我不太在
随缘自在与知足长乐 文/释本性 中国的汉字,真的神奇、创意、迷人。就那么几个方块,稍经一拼凑一排列,就成千姿百态,妙意无穷。比如吧,生死二字,其相关者,有趣又哲理如:出生入死;生生死死;生离死别;贪生怕死…… 提到生死二字,就让我想到人生的几场戏:青壮年时的开场;中衰年时的连场;残老年时的收
冷热两由之 文/释本性 自然季复季,人生年复年。 时轮真的转的太快,不觉间,绿叶又枯黄了。旧年将去,新岁快到来。 季节的变换,使天气转寒,同仁们,加衣的加衣,戴帽的戴帽。 刚才,水陆空法会休息隙间,几位小法师,为天气的冷热问题争论着。有说,南方好,天气暖热好,又有说,北方好,天气寒冷好。他们都列举出各自的理由,但争到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没有个共同认可的结论。 这令我想起弘一法师与夏丏尊先生的一段对话。时在1925年左右,地点于宁波七塔寺。 某天,夏丏尊先生走访弘一法师,见法师吃
禅心一滴四海禅境 文/释本性 苏东坡的悟性,真是很敏锐。否则,如何能吟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与大珠慧海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丘本性,身栖佛门,心驻佛境,感念佛法僧三宝的恩德,因其加被,使少年不懂事,青年无才学的本人,竟至中年时,能做点小事,积些福报。比如,住持寺院,为寺院做些寺务;主持教会,为教会做些教务。 天性原因,寺务教务之余,我也喜欢漫行于佛教的文学、书画、雕刻、音乐等园中。因为,我感觉,也相信,只要有禅心,其
为善,不论僧俗不计荣辱 文/释本性 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为恶,是短线讨小便宜,长线吃大亏。为善,是长线讨大便宜,短线吃小亏。 为善,除了有心,还要有好因缘。因缘不聚时,我们为善,便要付出各种代价。但,又怎能因此不为呢? 住持一隅以来,本着: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建寺安僧、慈善公益的志愿,也在尽心尽力地在开展着一些慈善工作。但开展的慈善工作也经常遭到误解和质疑。其观点主要在:(1)出家人筹资总是有失清净体面;(2)出家人筹得的资金应该用于建寺安僧。这观点,无
禅,是一款艺术 文/释本性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 花开觉者手,笑绽圣者容,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与境界。 深秋,满山青翠,又满山金黄,漫步在古木的栈道之上,偶然一瞥,眼前一位禅者,静默着,他的袈裟飞扬。 禅,是一款艺术。 禅者,是一款艺术家。 曾经,我徜徉过柬埔寨的吴哥窟,在那典型的吴哥微笑前,我不禁陷入了无所思,仿佛潜意识中,只有吴哥的微笑,如禅花一朵。我也曾徜徉于缅甸的蒲甘,在那古塔的内在巷道中,每一次徐行,就每陷入一次时空两失。我也登过斯里兰卡的灵鹫山,在那山巅,一览群山,想
禅忍 文/释本性 忍字一个,在禅门,使用率颇高,其玄机,很深,其效用,甚大。 忍,首先,是件苦痛的事情。拆解“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试想,一把刀在心,无论其利不利,捅不捅,都是要疼死我们的。 为此,我归纳出忍的第一种面目——残忍。 那么苦痛,那么疼,却要我们忍,多残忍
怎样做个好学生 文/释本性 为延续、发扬佛陀慈悲精神,福州开元寺于福建师范大学设立“励青奖学基金”。 2011年11月4日,第三届颁奖仪式在福建师大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应林金水先生、王晓德先生、林寿桦先生之邀,与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作些谈心,予冠之名曰:怎样做个好学生。鼓励他们,无论学习、生活、做人、做事,都应该: 一:要心有大理想、胸有大格局、眼有多视角。 ①心有大理想:追求、实现理想,如登山。理想如山。高度不同,视野不同,风景不同。在顶端,则一览众山
包容二字,重千斤 文/释本性 似乎,这是个计较的时代,分秒必计较、丝缕必计较、颗粒必计较、毫厘必计较……,为此,行道必争、薪水必争、职位必争、名誉必争……。惟缺……包容! 包容二字,重千斤啊! 从佛教的观点,包容,即宽容、宽
乞丐与阳光 文/释本性 日前,观音诞。 禅门顿开,万千信者,络绎不绝而来。 步出禅悦斋,过铁佛殿,下到药师殿,到了山门。 山门外,道路两旁,卖花的,卖果的,卖香的,卖工艺品的,卖青菜的,卖鞋与布的,仿如一个新兴市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