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
  • 个性与修养

      个性与修养  白云禅师著述  个性,是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而形成的一些习惯之性。  修养,是现世中于感性和理性经过调适的一些成果。  人人少不了有个性,却不一定有修养。  人人有机会修养,可以改

  • 三学之识

      三学之识  白云禅师著述  学戒,为了防止过犯。  学定,为了面对散乱。  学慧,为了避免愚痴。  如何学戒呢?  从闻见中认知贪欲的危害,不可犯,必须持戒。  如何学定呢?  从止观中修养瞋

  • 切勿欺师灭祖

      切勿欺师灭祖  白云禅师著述  欺,以负、辱相向,轻慢之心过也!  灭,以毁、残破坏,横蛮之行过也!  学佛之人,学戒唯求不犯,学定唯求不乱,学慧唯求不愚;是为住心菩提,行于觉道者也!  中国

  • 不要开庙店

      不要开庙店  白云禅师著述  神道之属,以香火鼎盛表示神明威灵,可以有求必应;现前庙堂林立,无不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似乎每人都能有求必应。  如果,因此而使某些野心人士加以利用,当能达到两种令

  • 闭关的知见

      闭关的知见  白云禅师著述  在中国的佛教丛林生活里,对于十夏以上的禅行者,或者说是静思的修行者,往往享有独处潜修的方便;也就是所谓的苦行,或者称作头陀行。通常,传统式的方法,大约有如下的几种

  • 事相与意境

      事相与意境  白云禅师著述  事相:情识的分别。  意境:理性的认识。  譬如:  你为什么痛哭?  他打我!  第三者以为:为什么打他?  旁观者发现:为什么被打?  这些都是事相上的分别,

  • 功德效益

      功德效益  白云禅师著述  功是能,造作者是,属于付出者。  德是所,饶益者是,属于收入者。  能与所相应,功德成为一种力量。  能所不调和,功德成为一种累赘。  功德之道,有赖布施;布施之法

  • 众生我与菩萨我

      众生我与菩萨我  白云禅师著述  众生我,随业因,顺缘境,循业感常住世间而迁流不息。  菩萨我,藉道因,识缘境,循愿力出离世间而慈悲行道。  业感,乃众生轮回六道的依凭;一方面承受因果的酬报,

  • 八关斋戒法之释

      八关斋戒法之释  白云禅师著述  不杀生,在培养慈悲心;不是吃素,更不是持斋。  不杀生,为学佛者戒;学佛不是吃素,也不是持斋。  在家学佛,不论何种皈戒,都要不杀;但并不要求吃素,亦不定持斋

  • 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多听、多问  白云禅师著述  学佛之道,以如理而知,如法而行,以达解行圆融的境地。  如何得解?如何修行?当以三多为解行。  多看:于见识中搜集资料;或经典,或人事,皆是对象。  多听:

  • 僧伽

      僧伽  白云禅师著述  僧伽一词,在梵语中叫做和或者是众;凡比丘三人以上,即称之为僧伽。有所谓:  多比丘,聚一处。  多比丘,众和合。  因此,僧伽的法义,乃是以多比丘,众聚和合者。  但是

  • 佛陀

      佛陀  白云禅师著述  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  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  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  因此,佛陀的法义,乃是以圆满的智慧,

上一页 1.. 10 11 12 ..16 下一页16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