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论宗,汉传佛教 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从北魏到唐初,由于还没有传宗定祖之说,所以当时还不成为宗派。
《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矗这部《十地经论》在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两人合作译成,共12卷。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所习并不尽同,因此从他们两人传习“地论”的,也就发生异解,而形成南北两道。这南北道的解释,一般都说从相州去洛阳的通道,有南有北,两家学徒即沿着两道各别发展而得名。其实,南北道地论师在魏都洛阳时期即已分裂,可能是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分居在当时御道街的南北,因而成为道南道北两系。
南道系传自勒那摩提。北魏永平元年(508),他到洛阳弘法。译出《十地经论》、《宝性论》等20余卷。慧光传承他的法与律学。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在翻译《十地经论》时,发生意见分歧。慧光参与其事,折衷笔受为一本,并著论疏,使《十地经论》得以畅行。慧光门下高材很多,知名的有法上、道凭、昙遵、僧范、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隐、洪理、道云、道晕等人,其中以法上为上首。他担任魏齐两代僧统,著有《十地论义疏》、《大乘义章》等。法上的著名弟子有净影寺慧远,他对《大乘义章》作了详细的注疏,阐述了地论师南道的教说,并集南北朝佛学的大成,在教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道系传自菩提流支。他于北魏永平初年来洛阳,住永宁大寺,与勒那摩提等创译《十地经论》,后随东魏迁邺。前后20余年,译《楞伽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大宝积经》、《法华经论》等共39部,129卷。其杰出弟子道宠,从他学《十地经论》,随闻出疏,名扬邺下。门下以志念、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为最有名。志念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疏》各9卷,盛行于世。
北道系的人才,没有南道系多,所以在学说传播上,远不如南道之盛。加以摄论学派盛行于北方,其主张与北道系相近,而条理缜密过之,遂为摄论师所掩,融成一派。到了唐代,因贤首建宗,华严之说大张,《十地经论》原为大经之一品,地论精义又悉为贤首家所资取,更无独立宣扬的余地,南道系的传承终于断绝。
地论师所学,并不限于《十地经论》,思想上还受到先后流行的涅盘学派、摄论学派的影响,所以学说的性质比较驳杂。其南北两道互有争论之点,则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对阿梨耶识性质的认识。南道主张有八识,阿梨耶识是净识;北道主张有真妄和合的九识说,第八识为妄识,第九识为真识、净识。南道学说的根据是宋译4卷的《楞伽经》,而北道的根据是魏译10卷的《楞伽经》,自真谛摄论学派兴起后,摄论学派所主张的阿摩罗识是净识,便与北道结合起来。在地论师中“常”是涅盘或佛性的异名。北道地论师以众生的根本意识即阿梨耶识为诸法的依持,说一切法从阿梨耶识生起(这和摄论师说法相近)。阿梨耶识虽和如来藏(佛性)无别,但并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经》说具足者,是对断见人方便说的)。一切功德必待新熏而后生,亦即说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这就是当常之说。南道地论师反对此说,以为阿梨耶识法性,即是真如佛性,以之为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此法性真如即如来藏(佛性依楞伽等经说)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这就是现常之说。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始起和本有之辩。南道地论师后来主张也多少有些变化。他们说佛性有理性(本有)、行性(始起)两种;或说有理性(隐时)、体性(显时)、缘起性(用时)三种。这样,他们在本有佛性之外,也主张有始起佛性。当常、现常原为地论南北两道对峙之说,后来演变为摄论师与地论师之争。关于判教问题,北道地论师用五宗说,而南道用四宗说。五宗之说不得其详,只旧传护身寺自轨师有五宗说,即于南道四宗之上再加第五法界宗,以推尊《华严经》,此或与北道五宗说有关。南道四宗说,佛陀扇多与慧光同,即①因缘宗。指《大毗婆沙论》说六因四缘;②假名宗。指《成实论》说三假;③诳相宗。指《大品般若经》、“三论”说“相皆虚妄”;④真实宗。指《华严经》、《涅盘经》说“佛性常妆。此四宗名目,后来慧光弟子大衍寺昙隐,改之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及真宗。慧远又改之为立性、破生、破相、显实。又有约四宗为立相、舍相、显真实三宗者。
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
在初期佛教发展史中,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 相传在佛陀灭度之後,由大迦叶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即後世所称的《阿含经》)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义玄(?-867年)从黄蘗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洪州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分出,下开云门、法眼、曹洞三宗。 其主要建立者,为石头希迁。因希迁禅师,曾在南岳一块巨石上结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