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寺
挂甲寺天津市河西区中环线邻近海河的地方,古称庆国寺,相传,挂甲寺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多年历史。《天津县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年大唐征辽奏捷,驻军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当年挂甲寺“栋宇嵯峨,象设赫濯,遐迩士女,瞻谒云集”,香火旺盛。挂甲寺历史上曾建三次,第一次在明朝万历年间,第二次在清朝末年,第三次在1944年又重修山门。至建国前禅寺已倾圮。
不管传闻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还是尉迟敬德,庆国寺在唐代就已存在,从来就没有人怀疑过。而庆国寺后来改称挂甲寺又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历史依据,可以从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刘生甲所撰的《重建挂甲寺碑记》中看到。只是,挂甲寺确切建于哪个年代,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追踪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我们知道,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后,几经起落,到隋代,由于隋文帝的着力倡导,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传播方面,表现为在民间的深入。而挂甲寺建立最初的寺址,是在“大直沽迤南三里许”的大孙庄,大直沽也还只是一个寨子的规模,远不是城镇,因此挂甲寺的所在地可谓是标准的民间,这与佛教在隋代发展的特征相合。由此再结合相沿的唐代即有庆国寺的说法可以推断,挂甲寺的建设年代,很可能就在隋末唐初,也就是说,挂甲寺至今,至少已历经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称得上是津门第一庙。
不过挂甲寺在历史上,也像佛教传入的历程一样起起落落,兴衰不定。在《重建挂甲寺碑记》中我们知道,挂甲寺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经变成令人凭吊的遗址了。而挂甲寺的再次兴盛仍然与“挂甲”有关。 明万历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占领朝鲜觊觎中国,将目光对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因此天津一地成为抗倭重镇。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来到挂甲寺的遗址,听说了唐朝旧事,感叹日后得胜也将效法前人在挂甲寺挂甲庆祝。于是命部下捐资,重修挂甲寺,地方百姓也大力协助,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新的挂甲寺就建成了,并且“瞻谒云集,随祈随应。”香火极盛。而张良相也真的很快荡平倭寇,在挂甲寺庆祝胜利。此后挂甲寺对于定国安邦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尤其受到武将的青睐,凡是出征上前线的,很多人都要来挂甲寺朝拜,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
明代挂甲寺周围,风景优美,涵养出很多俊秀人才。延续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挂甲寺内还出现过一位喜好诗画的名僧人子憨上人。他广交文人墨客,引来大批诗人为寺院题咏,写下了不少诗篇,从而使挂甲寺在盛名之上,又加添了清雅的文化气息。明代时挂甲寺的所在地大孙庄,还是四官庄之首,代管四十八村,四官庄为皇宫中娘娘的脂粉地,所纳的钱粮专供娘娘后妃们享用。明末崇祯时,全国大旱,唯有海河两岸获得丰收,因而受到娘娘后妃的赞赏,特赐给大孙庄半副銮驾。村民们将这半副珍贵的銮驾,珍藏在挂甲寺中。我们今天有兴,还可以看到这套东西。这半副銮驾也几经风雨,清道光年间曾大修一次。1958年再修一次。文革破四旧的时候,机警的村民们将它藏在马棚内的草料中才躲过劫难。而今明代及以前的銮驾,故宫博物院已经无存。这半副銮驾,也许是现今存世年代最久远的皇家出行仪仗;也是现在唯一可以凭借自身确切的年代印记,来间接证实挂甲寺久远历史的信物。 由于频临河沿,常年受到河水的冲刷,河堤坍塌,殃及挂甲寺,因此在光绪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挂甲寺南迁重建。这次重建规模很小,只建有一座菩萨殿。三年之后,直隶四品候补守备周上达,又集资建造了一座大殿,也就是后殿。
清代初期大孙庄随寺名的变化,改称挂甲寺村。挂甲寺和挂甲寺村原来位于海河东岸,海河在这里有一大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乘舰船顺海河而上,路过挂甲寺村的时候,遭到以挂甲寺村村长为首的保卫团和义和团的顽强抗击。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了都统衙门,1901年曾对挂甲寺村所在的海河大湾裁弯取直,将挂甲寺村分隔成东西两岸,而挂甲寺也由东岸划为西岸。
村民们对挂甲寺的建设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地理分隔而中断。1932年,他们又募集了财务,改建了光绪时期修建的菩萨殿,使它与后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成为前后两座殿堂。1944年增建山门,以后又陆续补建寮房、围墙等,最终成为符合规制的寺院,占地两亩半。那时挂甲寺主要供奉菩萨,每年阴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诞辰日是开寺朝佛的日子,届时会举行盛大的挂甲寺庙会,一时间烧香拜佛的人挤满了寺院,香火鼎盛,挂甲寺也由此再次成为天津地区名声极响的寺院。1958年,寺院再次被毁。
挂甲寺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传说公元698年,唐太宗御驾征辽奏捷,大将军尉迟恭率军在此地修整。尉迟恭与许多官 兵将身上的甲胄脱下来放在寺院周围晾晒,一连数日。在此之后,周围的住户便将寺名改叫挂甲寺,而寺院的和尚也只好按照乡邻的意思更名成了挂甲寺。由于寺院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将,不辞艰辛,来寺朝拜。挂甲寺初期仅仅占地两亩半,由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组成。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古寺亦历尽沧桑,屡经变迁,几度盛衰。加之历史原因,寺院部分被毁,佛事一度消沉。在张良相开始集资重修之后,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座新的寺院便建成了。随着万世德抗倭援朝的胜利,张良相与部下们回到了天津,按照当初许下的誓言,张良相与手下将官将盔甲挂在挂甲寺以示还愿。一时间,武将们在出征讨伐之前要到挂甲寺拜祭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而挂甲寺的灵气也愈发得到传扬。从此以后,寺院香火旺盛,每逢阴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之日,开寺朝佛,善男信女,香客游人,聚集寺庙,进香膜拜。万历二十八年,当地一位姓刘的文人为此特意撰写了《重建挂甲寺碑记》,记载当时挂甲寺的繁荣景象,可惜的是这块碑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但碑文还可以从现存的天津志书查找到。
不过传闻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在庆国寺挂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边的大将尉迟恭,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见的这位威风凛凛的门神尉迟敬德。
挂甲寺现存前殿、后殿,为清末所修,挂甲寺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挂甲寺前殿为五檩十二柱,后殿为十檩十八柱,房脊中置龙头。禅寺建筑群为单层,宏伟壮观,错落有致,布局协调,色调明快,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基本保持原貌。现寺院由河西区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扩建挂甲寺。1994年5月动工,1997年7月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田蕴章等名人为挂甲寺题写了匾额和碑记等。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