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寺
天成寺,位于盘山下盘区,是盘山游览区的重要景点。旧名天成福善寺,又称“天成法界”,以“奥穴”独特景观享誉京东。其始建于唐,辽、明、清数代均曾扩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江山一览阁、古佛舍利塔、卧云楼等。江山一览阁,原为乾隆皇帝替身僧云海法师所建;卧云楼因“彩云穿窗”而得名。古佛舍利塔,辽天庆年间建,据碑中记载,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两棵近千年的银杏树见证了盘山的风雨沧桑。天成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该寺始建於唐代,辽重修,清朝康熙、乾垄同治年间亦扩建、重修。抗日战争期间为冀东军分区十三团卫生所,1942年被日军梵毁,1980年重建。寺庙背倚翠屏峰,依山势分两层建筑,上层有大殿、配殿、月亮门、古佛舍利塔、彻公长老和尚灵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盘山碑记》和同治三年(l864年)《天成寺重修碑记》。
寺门为乾隆题额“天成寺”。清朝康熙以来,几代皇帝均曾巡幸於此,乾隆皇帝所游次数最多。他的替身和尚云海就在这里出家修行。清代戏剧家洪升《题天成寺》诗:“云抱塔影孤,天垂四面削;两山当寺门,一水泻崖脚。”步入寺门便见‘江山一览阁”。此阁前对涧,後背岩,上下五楹。雕梁画栋,精巧别致。乾隆题额:“江山一览”。又咏诗:“坐我江山一览阁,成诗聊寄烟霞意。”登阁远眺,东、西浮青岭,堆青积翠,飞帛涧水,下泻而去,远处果园飘香,粮田翻浪。“山林葱龙入佳境,空谷低迥溪流声。”此阁直通院中曲廊,曲廊长达四十馀米,廊间上部绘有彩画,题材是山水风景、翎羽花卉、民间故事等,栩栩如生。
天成寺古塔又名古佛舍利塔。位于蓟县盘山莲花岭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大殿西侧,飞帛涧旁。始建于党,重建于辽天庆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祯年间重修,1942年为日本侵略军焚毁,1980年修葺添配铜铎和塔刹。塔八角密檐13层,通高22.63米。每个檐角悬挂铜铎,共104枚,风吹铃响悦耳。塔基以花岗石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覆莲花构成。塔身南面开矩形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侧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转角柱头单抄单昂五铺作、柱间补间斗拱出斜拱,均为仿木砖雕。上承高大的13层密檐,砖叠砌法,出檐逐层递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内幽页,造型秀丽、端庄。塔通体饰淡黄色,与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辉映。
天成寺舍利塔天成寺舍利塔又名古佛舍利塔,位于蓟县盘山莲花岭北的翠屏山下,始建于唐,重建于辽天庆元年至十年(1111-1120年),该塔八角密檐13层,通高22.63米,每个檐角悬挂铜铎,共104枚,风吹铃响悦耳。塔基以花岗石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覆莲花构成。其上置斗拱,转角柱头单抄单昂五铺作、柱间补间斗拱出斜拱,均为仿木砖雕。
天成寺
天成寺始建于唐,《天成寺诗序》说:“寺门有楼,下瞰山麓,如深巷屈曲,涧泉台石,历历可数。远眺林峦攒簇,天成画图。”寺名即取“天成画图”之意。清朝康熙、乾隆几代皇帝都曾巡幸天成寺。乾隆巡游次数最多,他的替身僧就在这里出家。若遇三月初一到十五盘山桃花会时节驾幸,僧侣、百姓则向皇帝顶礼膜拜。寺门东面有座两层六楹高脊飞檐的卧云楼。阴雨天气,白云穿楼而过或隐蔽楼身,故名。楼对面的山脚下,有小戏台旧址。是乾隆皇帝在卧云楼休息赏景时,御用戏班、乐工登台献艺的地方。
步入寺门,有雕梁画栋的江山一览阁。阁通院中的曲廊。走过三间殿堂,登上坎台,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开阔院落,院中有正殿,朱红的明柱,灿烂的彩顶,壮丽雄伟。殿前有两株千年银杏,干围3.1米,高25米,挺拔直立,均为雌性。正殿东侧有配殿。正殿后面是翠屏峰,古木参天,石崖壁立,石壁下有两个方形水池。池中有泉,名涓涓泉,常年不干,清澈见底。是难得的矿泉水。正殿西侧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条石台基,台基上高耸着一座浅黄色的古塔,这就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佛舍利塔。
周三间殿堂是由巨型石块垒起的高坝台。拾级而上,迎面仰卧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幽境”二字。坝台上是一个开阔的院落,三面环山。正殿建在翠屏峰下,朱红的明柱,光灿的彩顶,壮丽雄伟。乾隆皇帝给正殿题匾:“清净妙音”。东侧有一稍小配殿,殿前耸立乾隆的《游盘山记》和咏盘山诗。殿前临坝台处,有两株八百年银杏,比肩而起,干围达3.1米,高25米,挺拔直立,遮天蔽日。
正殿後是刀削笔立的石崖,“古木千樟,悉从石罅中迸出,层层鳞砌”,异常险峻,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题词、题诗。石壁下,有两个方形水池,名“涓涓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涸,清洌甘甜。经有关部门测定,是难得之天然矿泉水。
正殿以西,巍然耸立着一座浅黄色的古塔,即古佛舍利塔。相传塔内藏有神龙亲奉舍利三万馀颗。该塔始建於唐,重修於辽天庆年间。明崇祯年间重修时发现石函、舍利和佛像。为了修塔,名僧如芳和尚刺血书经七年,卖经积钱,兴工时,“感白光烛天,如玉桥,竟日不散”。塔身高22.63米,边长3.38米,八角十三层,结构精巧,风姿挺秀。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覆蓬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十三层密檐上、挂有104个铜铎,金光闪闪,山风徐来,钤声叮叮,远闻数里之外。塔前有一株千年古柏,是天津市内最古老的一颗树,躯干粗大,枝杈盘曲。淡黄色的古塔,与翠屏峰、飞帛涧交相辉映,一派“塔影穿幽壑,睛岚迭翠屏”的锦秀风光,而且“未到古寺先见塔”,此塔成了天成寺的标志。寺前还有一座僧墓塔,原为窣堵坡式墓塔,现只剩覆钵以下部分,为辽代遗物。古佛舍利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东侧坚一石幢,经文为辽代所书。明万历年间,磨其三面,改刻“无垢净光陀罗尼佛顶真言”及《金佛燃灯记》。塔西为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内有善蛇洞,相传洞里藏有七十二条善蛇,白天潜於塔下,夜里攀在塔身以护卫佛塔。有时还潜入殿堂,蟠伏座下,恭听老僧说法。
彻公灵塔之西有“飞帛涧”,夏秋时节,涧水从翠屏山峰飞泻而下,形如飞帛,因而得名。
寺门东有一石砌巨大高台,台上建有雄伟的卧云楼。楼两层六楹,高脊飞檐,华丽脱俗,极为壮观。每逢天阴雨霁,常见白云在山谷中穿行,或隐蔽楼身,或穿楼而过,饶有奇趣,故名。寺前曲径通幽,两侧有“入胜”、“四正门径”、“崇山峻岭、奇峰怪石”等历代名人题刻,有大元宝石、仙人桥、迎客松;迎客松枝叶扶疏,状若伸臂迎窖。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