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

佛教基础 | 作者: [投稿]

简介

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

  【汉语文字】五体投地

  【拼 音】 wǔ tǐ tóu dì

  【解 释】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英文解释】to 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omebody in admiration; to admire someone with the utmost sincerity[1]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近义词】 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 嗤之以鼻

  【辨形】 投;不能写作“头”

  【歇后语】 鲁肃服孔明

  【灯 谜】 卧倒

  五体投地:成语,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佛学解释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

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