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中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在佛学中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本草纲目》: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五欲】(梵pañca kāmāḥ,巴pañca kāmā,藏h!dod-pa ln%a)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
1.财欲∶就是希望得到世间财宝。因为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人,没有一样东西不要钱;衣食住行、医病、求学等等。贪官污吏、强盗土匪、欺诈行骗丛生,无非为了财,哪个时代、哪个地力都有为财而清算斗争、分尸灭迹事例;「人为财死」,因财而发生的悲剧,多得不胜枚举。
2.色欲∶就是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即人以色悦情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多情的众生,沉沦在欲海里,犯下许多弥天大罪;追求不遂,毁容杀害;失恋被弃,跳水自杀;强奸调戏,告官判刑等等。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令人感慨不已。
3.名欲∶就是世间的声名。人由声名而能显荣耀,故贪求恋著而不知止息。好名不是不好,但为了名位之争,不惜翻脸成仇、嗔恨、嫉妒、谄曲卑躬、染爱贪执等。其实「树大遭风,名大遭忌」、「爬得高,跌得重。」实至名归,才是上选。
4.食欲∶就是世间珍馐美味。人必藉饮食以资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人不食则无法生存,但为了贪求美味珍馐,常会引起肠病胃病,严重者中毒身亡。世界的战争,就是为了面包的问题;人间的不和,往往是因为一杯羹分得不均。为了口腹,杀害无数动物生命、耗费直至倾家荡产;膏梁美味,里面不知隐藏了多少罪恶。
5.睡欲∶就是懈怠昏沉。指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人们工作一天,晚上必须休息养神,但过分地贪睡,会整日昏昏沉沉。有些人为了睡眠,事业荒废、道业不修。佛陀曾呵斥阿那律∶「咄咄汝好睡,螺狮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众生为了短暂的欲乐,终日作五欲的奴隶,不得出离三界。少欲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道。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大正25·181a)︰‘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啃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摩诃止观》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观二十五方便之一。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往昔,有两名商队的首领,各带五百商人入海寻宝。商船在大海中航行不久,便到达了一座宝岛,岛上有各种珍宝、饮食、美女等。这时,有一天女出现在空中对商人们说:“这里虽然有财宝、美女,但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七天后,这个小岛将被海水淹没!”说完,天女消失而去。
应该要斩断五欲,从此不再想、不再念,& 8205;& 8205;尤其是老人家& 8205;& 8205;们!师父的这一句话真的是语重心长啊!& 8205;& 8205;自己的举心动念自己要知道的呀,有修行人& 8205;& 8205;察觉到了,而且已经告诉你,只是不点名而已。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8205;& 8205;否则魔障出现,就麻烦了!
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以前自己很自私自利,& 8205;& 8205;现在有没有慈悲?请告诉自己& 8205;& 8205;:学佛了,& 8205;& 8205;& 8205;佛菩萨就是慈悲为怀的。那自己能不能做到包容一切呢?如果发觉自己还不能做到,& 8205;& 8205;就要改变自己!常常告诉自己& 8205;& 8205;要舍离五欲,这个很重要的!
五欲是世间最易令人着迷的外在执着,是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也是修禅者最大的障碍,《坐禅止观法要》云:“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具体而言:
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是人在世上都会有的五种欲望。
贪求五欲是障道的根本,是流转生死轮回的过患。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五欲,就会增长无尽的贪心,贪心一起必然又会被五欲所缠缚,此时,若想获得生命的解脱自在,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群牛每天被牧人赶到城外草场吃草,先长肥了的就被屠夫挑出来宰掉,于是牛儿一边繁殖也一边被陆续宰杀。这群牛热衷互相踢踏、抵角相斗,争个高下。人群也常常如此,在短暂的人生路上,人们一边贪恋着五欲乐受一边不忘争个你死我活,丝毫不思出离,似乎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无常。
将本经以上开示的八条准则,开导一切众生。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极乐世界,修行到八地菩萨后,还得来到娑婆世界,还要用这八条准则开导众生,积累成佛的资粮。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一劳永逸,不是成佛,只是往生而已。那又怎么办呢?倒驾慈航。有人说:“我不愿意回来。”
大人觉悟的第七条准则是:五欲的过患。“财、色、名、食、睡,众生大棉被”,这是五欲的过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该是色、声、香、味、触。因为我们最初还没有分别出财、色、名、食、睡,只是外在的尘境给我们的诱惑,使我们不能够消化,所以我们就形成了欲望。
“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就是说这两边都不可取,你逃避世间也不对,在这个世间沉溺于财色名食睡也不对,沉溺于“五欲”也不对。过去有四句话:“财色名食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从中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