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 三昧 sānmèi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陈志岁《纪念唐寅》楹联:“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深得其中三昧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昧,回六贼为六神,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
是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南朝梁元帝《归来寺碑铭》:“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唐李华《径山大师碑》:“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宋范成大《寄题西湖》诗:“老入蒲团三昧定,坐扑看穿膝长芦芽。”
指事物的精窍、要诀
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元张埜《太常引.赠歌者妙音居士》词:“林莺巧啭,玉冰飞韵,三昧有谁传?”
《红楼梦》第四八回:“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
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
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药王菩萨,早在佛陀座下,就已经深得肉身变化的三昧了。之后,他不断在考虑:“我今后将怎样供养佛和法华三昧才好呢?”一想到此,他即刻跃上天空,运用三昧的力量,散落七宝、花香、幡盖来向佛供养。之后,他虽然脱离三昧,但对自己的供养心仍嫌不够。于是,在一千二百年里,他经常吃下各种香食,饮了各类香油,然后,身穿天上的白衣,燃烧自己的身体。紧接着他
佛弟子里,须菩提是获得无诤三昧最优秀的人,名列前茅。无诤三昧的存在是,常要关怀芸芸众生,不让他们心生烦恼。也会多予同情。许多菩萨也会发下宏大誓愿,想要渡尽天下苍生,让他们都能到达幸福的彼岸。这种同情或怜悯是一视同仁,完全平等。须菩提平时喜好进行空三昧(浸在空的境界)。佛上忉利天(也叫做二十三天,在欲望世界的六天里,属于第二天,据悉在须弥山上),雨期结夏安居(室内修行)以后,才返回阎浮提来。这时候,须菩提待在石窟里,暗自寻思:“佛从忉利天下来,我应该去佛那里,还是不该去呢?”但是,他心里
普现一切色身三昧,就是一切种智,也是佛眼。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门》中说:“一切种智者。名为佛眼。亦名现一切色身三昧。亦名普现色身三昧。上作一切佛身。诸菩萨身。辟支佛身。阿罗汉身。诸天王身。转轮圣帝诸小王身。下作三涂六趣众生之身。如是一切佛身
念佛三昧若真正行持亦不为难事,因有三力外加故。所谓的外加就是启迪我们。我们心智的抉择就像《般舟三昧经》所讲,宁愿身体骨朽肉烂,就是立这个决定的志向,证三昧是不难的。我们要是依晃动的心、迷惑的心、无有抉择的心,三昧不得,正受不会现前。
一卷。清行策撰。以宝镜三昧、偏正回互、三叠分卦、五变成位、一喻显法、六爻摄义等六种图说,揭示重离六爻、偏正回互之精义,又详解五位说。收入《续藏经》。[禅宗辞典]
法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法身充满于法界:法界就是宇宙,我们每个人的法身都充满宇宙,不要看得小,这是个肉身,本有的法身,你看不见、无边际、存在。我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
如本法师答:何谓三昧呢?三昧(梵语samadhi)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由梵语 译音而得,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安住于一处,而内心不散乱的意思。 念佛三昧,就是把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一如,是名念佛三昧。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夫行人欲度生死大海。登涅槃彼岸者。必须了达妄惑之本。善知至道出要。妄惑之本。是即意之实际。至道出要。所谓反照心源。识之实际即是正因佛性。反照心源即了因也。而此二因。摄一切法罄无不
慧思「法华三昧」之「大乘顿觉法门」研究(上) 性广法师──发表于100.8.16「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 一、前言 中国大乘佛教的法义与修行,向来有「偏圆之辨」与「顿渐之争」的论诤,此中之圆教宗义,以依本法华一乘实相的天台圆教最为包罗完备;而顿契行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