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的母亲在世时,子女生活幸福,就像如日方中;慈祥的母亲若去世,子女悲痛哀愁,就像夕阳西落。慈祥的母亲在世时,子女永存希望,就像皓月当空;慈祥的母亲若去世,子女心中抑郁,就像乌云遮月。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用算数来算是没有数字可以解说的。好多阿罗汉?不是算数所能知道的,也不是数字所能算出的。罗汉如是,菩萨也如是,都是没有数字的,就拿无量无边来说吧!这个地方说声闻都是大阿罗汉,不像娑婆世界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没有,都是阿罗汉,
人修行时应勇猛精进,但又不能极端过分,不迟缓修行也从不懈怠,克服修行中的所有烦恼,比丘须超越修道中的一切障碍,一切祸福与善恶的变化,舍弃生死的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所谓忏者即是忏其前面所做的罪恶,忏是告别的意思,不再做,我再做。悔是后过,告别前边的,不再做相同的罪业,所以忏悔,我觉得就是告别过去重新做人,而不是老是纠缠不清,放下屠刀,重新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本就没有放下,一手拿着屠刀,一手还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佛就又招呼舍利弗,跟舍利弗说;跟舍利弗说也就是跟我们娑婆世界里的众生说了,假使说能够听到极乐世界这么大的功德,你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愿得真诚,所谓心诚则灵,愿真则灵,愿要发的真,不是虚假的。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见路多尘”:看见那个路上多尘,很多尘土。这时候发愿了,“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远离这个红尘世界。这个尘坌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这么胡胡闹闹的,总是这么情情爱爱的、争争吵吵的、烦烦恼恼的,在这里头来转,来搅闹。愿意一切众生都离开这种的烦恼,离开这种尘坌的染污法。“获清净法”:得到清净没有染污这种的法,这种的快乐。
此颂出自《出曜经》,时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共同商议,遇到此危险,需逆水而上还归大海。返回时遇小舟障碍。第一鱼尽力跳舟得渡,第二鱼凭草获过,第三鱼气力消竭,水亦渐涸,但不知死亡将至,尚自优游。
编者按: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有著同样的重要功德,我们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拜、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善男子!汝今善听。以何缘故,菩萨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萨宿业余报受此苦也,欲令众生于一切恶业报中能生患心归向菩萨。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心禅话》3、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3、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4、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一切皆为虚幻。3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起世经》 【注释】佛经记载,地球最早人类来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
原文: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无量寿经》注释:爱欲与荣华,皆不可久住,早晚都会离我们而去,不值得我们用尽生命去追逐,应该精进修行,获得究竟解脱。
【经典原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你知道什么是“四谛”吗?你知道阿那律尊者吗?“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阿那律是乔达摩·悉达多叔父甘露王的儿子,后追随佛陀出家。他曾在佛陀说法时睡觉,被呵责后痛哭流涕,七日不眠,竟至失明,而修行境界大有进益,获得了“天眼通”,人称“天眼第一”。
世界杯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赌球等网络赌博的高峰时期,赌球,实则是庄家的狂欢,赌徒的末日!五戒之中虽然没有赌博,但佛教是反对赌博的。赌博不是一种“正业”,即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何以不正确?因为它使人“不清净”。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世间众生。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途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全球热门书籍《未来简史》指出,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是长生、幸福、成神。这看似天方夜谭的理论,却有迹可循。 2017年11月, 医学专家在人类遗体上成功实施头颅移植;2018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克隆出几乎一致的长尾猕猴;
吃喝拉撒睡,人活着肯定需要睡眠。一般人的睡眠标准一天是8小时左右,如果人的一生寿命是90岁,那么,按90年每天8小时睡眠计算,我们的一生将睡26280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活到90岁时,会有10950天、整整30年在睡眠中度过。
因为众生处于病苦之中,所以维摩诘居士才会生病。一旦众生的病苦消失,他的病也将随之痊愈。就像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是再大的痛苦,也宁愿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如果可能,甚至愿意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很伟大的经文。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当初的一个志愿,当初一个什么想法,这样就把当初的那个意念不要忘记,后述很多事都好办。
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我们经常因为复杂的世间争执而生怨气,佛慈悲的教诫,实在太需要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