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上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升级就是斗争,或为名,或逐利,或为了一口气,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你死我活!注意,有了这种念头,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入恶人圈了。
全球热门书籍《未来简史》指出,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是长生、幸福、成神。这看似天方夜谭的理论,却有迹可循。 2017年11月, 医学专家在人类遗体上成功实施头颅移植;2018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克隆出几乎一致的长尾猕猴;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
吃喝拉撒睡,人活着肯定需要睡眠。一般人的睡眠标准一天是8小时左右,如果人的一生寿命是90岁,那么,按90年每天8小时睡眠计算,我们的一生将睡26280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活到90岁时,会有10950天、整整30年在睡眠中度过。
因为众生处于病苦之中,所以维摩诘居士才会生病。一旦众生的病苦消失,他的病也将随之痊愈。就像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是再大的痛苦,也宁愿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如果可能,甚至愿意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若能如此供养僧人,此生已过世父母,如堕入三恶道,因为这种供僧功德,可以脱离苦难投生天界,思衣衣来,思食食至,享受自然福乐。此生父母如还健在,能为他们设供求福,就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
一切如来是已证果觉之人,果觉不离因心,故曰本起因地,即成佛根本起于因地之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并无别法,皆依圆觉自心之智照,还照清净本然之觉相。妄惑空,名为永断无明;法身显,故曰方成佛道。
在不同的世间,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慈悲的母亲依然健在,儿女可以常伴膝下,这就叫富有;慈悲的母亲已长辞于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就叫贫穷。
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诋毁诽谤佛法僧三宝,或不崇敬尊重经典,这些众生死后也当堕入无间地狱,即便经过千万亿劫,要想求出地狱,也无任何希望。
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修行需要高度的自律精神,因为凡夫的境界是顺着生死流转,而修行是逆着生死之流而上,或者说要斩断生死之流,这是非常艰难的,没有高度自律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为人端庄挺拔,肤色洁白无瑕,每天容光焕发,四肢柔软有力,口气清香洁净。无论是谁看到这等姿容,无不欢喜赞叹,每天都愿意看到他,而且毫无厌倦之心。因为前世懂得忍辱,所以今生才有这等福报,拥有此等姿容。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心禅话》3、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
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2、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3、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4、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一切皆为虚幻。3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起世经》 【注释】佛经记载,地球最早人类来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
原文: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无量寿经》注释:爱欲与荣华,皆不可久住,早晚都会离我们而去,不值得我们用尽生命去追逐,应该精进修行,获得究竟解脱。
【经典原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你知道什么是“四谛”吗?你知道阿那律尊者吗?“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阿那律是乔达摩·悉达多叔父甘露王的儿子,后追随佛陀出家。他曾在佛陀说法时睡觉,被呵责后痛哭流涕,七日不眠,竟至失明,而修行境界大有进益,获得了“天眼通”,人称“天眼第一”。
世界杯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赌球等网络赌博的高峰时期,赌球,实则是庄家的狂欢,赌徒的末日!五戒之中虽然没有赌博,但佛教是反对赌博的。赌博不是一种“正业”,即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何以不正确?因为它使人“不清净”。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世间众生。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由多虚少实。无一正念。以是因缘。地狱者多。解脱者少。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途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全球热门书籍《未来简史》指出,21世纪人类的新目标是长生、幸福、成神。这看似天方夜谭的理论,却有迹可循。 2017年11月, 医学专家在人类遗体上成功实施头颅移植;2018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成功克隆出几乎一致的长尾猕猴;
吃喝拉撒睡,人活着肯定需要睡眠。一般人的睡眠标准一天是8小时左右,如果人的一生寿命是90岁,那么,按90年每天8小时睡眠计算,我们的一生将睡26280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活到90岁时,会有10950天、整整30年在睡眠中度过。
因为众生处于病苦之中,所以维摩诘居士才会生病。一旦众生的病苦消失,他的病也将随之痊愈。就像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是再大的痛苦,也宁愿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如果可能,甚至愿意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很伟大的经文。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当初的一个志愿,当初一个什么想法,这样就把当初的那个意念不要忘记,后述很多事都好办。
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我们经常因为复杂的世间争执而生怨气,佛慈悲的教诫,实在太需要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