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中法师
  • 方便行与调身之宜

    止观禅修之方便行与调身之宜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麁犷,则气息随麁;以气麁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

  • 经行

    止观禅修之经行 经行handout 《内经素问卷七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也。禅修必须交替的静坐和经行,而不是从头坐到尾。在《成实论》上说,如果不经行,就算得定了,住在禅定里边的时间也不长,

  • 九住心1

    止观禅修之九住心1 《瑜伽师地论》卷30〈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处之一 总嗢柁南曰:「〔1〕往庆问〔2〕寻求,〔3〕方安立护养,出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复于五处如应安立。云何五处?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

  • 九住心2

    止观禅修之九住心2 九住心(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的修习过程)欲界定由「开始」降伏你的散乱心,到最后,无散乱转,有九个次第? ┌─a 安住所缘的过程 ┬─1、内住 ────┐ ││2、续住(等住) ┴─ 力励运转作意 ││3、安住 ──┐ (一)┤└─4、近住│ │b

  •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一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一) 1、缘起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次参加南传的禅修只算是一个学习而谈不上是闭关。其次,虽然有心想要就这个题目跟各位作详尽的一个报告,但是题目太大,再加上似乎参加禅修久了,心变得有些懒,不想多作分别;近来又忙著协助弥勒讲堂常照法

  • 劝请修学四念住

    止观禅修之劝请修学四念住 本课程的目标是要透过修学四念住而离苦得乐!在《大念处经》一开始,佛对诸比丘说:「此是唯一道路」。就字面意义而言,除了修学四念住这条觉者之路之外,是没有第二条路,没有其它法门可以通往涅槃。唯一的道路也意味着它只导向唯一的目

  •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二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二) 对“根本乘”的止观四念住,我们固然应当赞叹随喜,但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忘失无上菩提心。要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果报,自己过去生没有栽培,以至于今生碰不到大乘善知识教导我们修学止观四念住的方法。对这样的果报不满意,可以从因地去

  • 三十七菩提分法1

    三十七菩提分法 释名: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道亦名为菩提分法,菩提者觉也,圣智与境行果相应无违;分者因义,顺此故名分,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佛何以要说三十七道品: 《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7b23~c8﹚

  •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三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三) 禅修手册或其他辅导教材,对初学者甚为重要,同时也可以节省禅师小参时间。在禅修中心比较容易“具五缘”:持戒清净(每天受八关斋戒)、衣食具足(大寮外护准备、授食)、闲居静处(禅修中心)、息诸缘务(息生计、人事、技能、学问)、得

  • 三十七菩提分法2

    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2 实质内容: 《俱舍论》卷25(大正 29,132b8~23):此有几种,名义云何? 颂曰: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 谓四念

  • 三十七菩提分法3

    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根据南传《大念住经》及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身身观念处: A、观呼吸(出入息):「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

  • 行者的心态

    止观禅修之行者的心态 行者的心态 禅修时最重要的是行者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放松、平稳、宁静与舒畅。有四个重要原则:不期望,不评断,不比较,不抱怨。任何身心上的现象,不管是善的恶的,都不用大惊小怪,只要觉察就行了,如果不由自主的大惊小怪起来,也要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3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