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

惟贤法师,四川蓬溪人,14岁入汉藏佛学院,深受太虚法师器重,佛学造诣深厚。年轻修炼时曾有论文著述,名播佛学界。50年代受政治运动冲击,入狱26年,饱受囹圄之难。狱中精进不息,深研佛典,同时改造思想,研修马列、毛泽东思想。80年代出狱为重庆慈云寺主持,广播佛法善缘。其苦难经历,俾使深悟恩师太虚法师“人生佛学”真谛。以其精深造诣布道、传戒于海内外丛林,深得广大佛界尊仰

  • 惟贤法师文章|
  • 惟贤法师讲解|
  • 惟贤法师入门|
  • 惟贤法师问答|
    • 如何理解随顺众生? 如何理解随顺众生?

      惟贤法师答:随顺众生就是恒顺众生,这是普贤十大愿中的九者恒顺众生。随顺众生那就要解决众生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好度,好摄受他,这也是一个方法。《普贤行愿品》中讲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金银财宝嘛。你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就好度他,就这个意思,要恒顺。要因机施教,因地制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度众生就要把他的问题给解决,然后叫他好好学佛,这是一种方便。比如病者是缺乏医生,你把他的病解决了,再跟他说佛法,他就会接受你(惟贤法师)

    • 佛家对善恶的定义是什么? 佛家对善恶的定义是什么?

      惟贤法师答:善、恶在佛家分别有定义,善就是以利他为主,恶以害他为主。能够以利他为主,达到利他必利己,自他都利。假若是以害他为主,结果就是害他自害,他受害,自己还要受害。这是两种定义,决不能混在一起。(惟贤法师)

    • 妙法莲华的意思是什么? 妙法莲华的意思是什么?

      惟贤法师答:《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就代表心,心最微妙。什么叫妙法?微妙广大莫过于心,但是众生心就不微妙,它是妄心。我们学佛就是把妄心转成真心,真心恢复了就广大而微妙,就有智慧。一切森罗万象,都是真心的作用。心力不可思议,我们读这个经就是要恢复这个心。怎样恢复呢?像莲(惟贤法师)

    • 佛法不讲灵魂,但那个生生世世相继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的是什么呢? 佛法不讲灵魂,但那个生生世世相继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的是什么呢?

      惟贤法师答:一般人讲灵魂就是执著于一个自我,永远不变,如畜生永远是畜生,人永远都是人,张王李赵永远都是张王李赵。这个灵魂佛法是不讲的,佛法所讲的,在众生境界是一种染污的阿赖耶识,在佛的境界就是大圆镜智。(惟贤法师)

    • 如何才能够降魔呢? 如何才能够降魔呢?

      问: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慈悲可以降魔。《大般若经》里讲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降魔,可以消业。魔再高的道力,你只要以四无量心对待,它就消了。学密宗要学这个,学显宗要学这个,显密圆(惟贤法师)

    • 我们受了菩萨戒,若犯戒怎么办?心里很害怕,是不是罪过很深? 我们受了菩萨戒,若犯戒怎么办?心里很害怕,是不是罪过很深?

      惟贤法师答:那就要看情况,菩萨戒有重戒、轻戒。在家菩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轻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萨的面前,当着三师以上忏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还不以为耻,认为这是个乐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严重了。(惟贤法师)

    • 如何理解太虚大师判教的大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如何理解太虚大师判教的大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惟贤法师答:大乘共法分为五乘共法和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就是讲因缘生法;三乘共法就是讲四谛、三法(惟贤法师)

    •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惟贤法师

      一、人类进步需要道德 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全在于人为万物之灵,凭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硕果。 本文特别提出道德,是因为道德乃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惟贤法师)

    • 从皈依住持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 从皈依住持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

      从皈依住持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 (2008年10月2日在天花苑精舍为新皈依的弟子开示)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三称)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称) 三宝有贤圣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佛在世的时候呢,就是贤圣(惟贤法师)

    上一页 1.. 11 12 13 ..20 下一页20转到
    • 惟贤法师:《心经》讲记 惟贤法师:《心经》讲记

        一、释经题《心经》的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惟贤法师)

    • 《华严经》要义 - 惟贤法师 《华严经》要义 - 惟贤法师

      暂无简介(惟贤法师)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2004年9月19-25日讲于上海玉佛寺)  (壹)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惟贤法师)

    • 惟贤法师讲解《法华经要义》 惟贤法师讲解《法华经要义》

      暂无简介(惟贤法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在全川也是第一次。今天因缘很殊胜,在座的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能够有缘参加这次盛会确实是很难得的。这里边有的居士已是年逾八十,他们的热诚的确很令人感动啊!(惟贤法师)

    • 楞严大义 楞严大义

      引言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举行七天的楞严法会。楞严法会很重要,在这七天里,要进行诵经、讲经、拜忏、供天、放焰口等法事,其中诵《楞严经》和讲《楞严经》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用心读诵,专心听讲。(惟贤法师)

    • 打坐时该怎么观想 打坐时该怎么观想

      打坐中如何观想? 答: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结合:念佛、观想、数息。你从一数到一百,心静下来之后你就做光明想,想佛。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亲眷属、大地众生,乃至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了,这个境界大得很,也就是《华(惟贤法师)

    • 大般若经要义 大般若经要义

        一、般若经的功用  修习《大般若经》功用很大,能够开智慧、除无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宝镜面前,都会被照得通览无余、清清楚楚,因而它们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恼害之事。修习般若,有无边无际的(惟贤法师)

    • 唯识要义解说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无,非有非无,名曰中道。外实为增益执,内无为损减执,双遣二执故,方是唯识中道之义。(惟贤法师)

    • 《心经》上的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心经》上的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惟贤法师答: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惟贤法师)

    • 打坐时怎么观想? 打坐时怎么观想?

        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结合:念佛、观想、数息。你从一数到一百,心静下来之后你就做光明想,想佛。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亲眷属、大地众生,乃至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了,这个境界大得很,也就是《华严经》讲的境界,在这中间,你不要着相,顺其自然,一直念下去,观想下去,久而久之心静下来了,心静就定,有定就有慧,有慧慢慢就悟了。但是不要求急,像弹琴一样,弹得过于急了就容易断,慢了就听不出声调,要缓缓的,平平和和的。你要是这样用功啊,对身体很好,心里也越来越安(惟贤法师)

    • 惟贤法师:《金刚经》精义 惟贤法师:《金刚经》精义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经涵括修行要旨,体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惟贤法师)

    • 《坛经》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如何理解? 《坛经》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六祖坛经》中“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个就是止观双运。止观不能分开,定慧不能分开。当你在静中,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就是慧。在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时候,消灭了一切妄想、虚妄、分别,这就是定。这是不能分开的,要止观双运。(惟贤法师)

    • “法”在佛教中有哪些含义? “法”在佛教中有哪些含义?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木有花草树木的自体性相,一切 (惟贤法师)

    •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四念住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四念住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观,即时时刻刻要保持的四种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是脆弱的、变化的,所以不要围着这个色壳子整天打转转,贪这贪那。(惟贤法师)

    • 什么叫明心见性? 什么叫明心见性?

        佛法的中心,特别是禅宗来讲,就是说要把心地打扫干净,心才明,心明就可以见性,即本性,禅宗叫本来面目,也叫做法性、如来性,这是众生本有的佛性,叫明心见性。如何晓得是明心见性的人呢?(惟贤法师)

    • 《心经》里的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心经》里的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惟贤法师)

    • 何谓五俱意识? 何谓五俱意识?

      惟贤法师答: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其中,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叫五俱意识。假如这个五俱意识没有生起来,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普通凡夫境界的意识,处处有我执在里面,难免为境所转;而菩萨境界的意识,去掉了我执,就转化(惟贤法师)

    • 《玉历宝钞》这本书的危害有多大? 《玉历宝钞》这本书的危害有多大?

      惟贤法师答:《玉历宝钞》主要是宣传十殿,什么都是决定的。把人和事物看成呆板的、不变的,做了某种事情受某种果,永世不得翻身。在佛法来讲,命由心造,运由心转,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做了错事,在你没受报应前你能转过来,把那个缘转变过来,就可以重罪轻受,就不是那么呆板了,这个很重要。它专门宣传那个报应,说得太呆板了,成了定命论。命不能转,这个与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佛法讲心能造业、心能转业,要懂这个道理。(惟贤法师)

    • 父亲去世,已诵3个月地藏经回向,还要诵多久? 父亲去世,已诵3个月地藏经回向,还要诵多久?

        惟贤法师答:诵好久要看你自己的功夫怎么样,不要过急,也不要过缓,平平和和的来。《地藏经》是一部报恩经,地藏菩萨由报母恩到发愿报众生恩,尽大孝,要学这个精神。你父亲去世了,你能诵《地藏经》回向就是报父恩,能够回向众生,利乐有情,达到超度就是真的报恩,这个很好啊!不管是诵《地藏经》还是《无量寿经》,以及其它大乘经典(惟贤法师)

    • 发誓每天诵一遍法华经,因工作忙中断该怎么办? 发誓每天诵一遍法华经,因工作忙中断该怎么办?

        经上说,诵二十一天《法华经》就可以见普贤菩萨,我发誓每天诵一遍,但是因为工作太忙,诵一遍又需要五个小时,就中断了,怎么办呢?怎样诵读加持力才大呢?(惟贤法师)

    • 如何理解《金刚经》上说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 如何理解《金刚经》上说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

        这个一合相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大地微尘成为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啊,它是由微尘的观点到世界的观点,是个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那是不可以说的;另外一个解释呢,就是说一切法与真如相合,不可以变易,但是这个理必须要证真如,要亲证,但凡夫不知晓,执事废理,把它当成事情来看,事情就不能代表真心嘛,真心怎么能够与十(惟贤法师)

    • 在家居士读《维摩诘经》有什么帮助? 在家居士读《维摩诘经》有什么帮助?

      惟贤法师答:有帮助。《维摩诘经》主要是说明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一切平等,从整体看不要分别取相。众生就是执着取相,执着富贵、贫贱呀,老幼、尊卑、男女呀等等。执着相就有区别、差别了,就有烦恼斗争。《维摩诘经》是个智慧的经典,讲的是不二法门。(惟贤法师)

    • 晚上读《地藏经》时感到一些怪事发生,该怎么办? 晚上读《地藏经》时感到一些怪事发生,该怎么办?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不要执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对待的思想。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这个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保持住,你就不会惊,纵然有邪气,邪不胜正,他战胜不了你。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时时刻刻菩萨都在我的身旁,时时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你做这种观想的话,一切邪魔、鬼怪、阴气都侵犯不了你。这个要注意啊,不然(惟贤法师)

    • 华严经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没有次第? 华严经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没有次第?

        这个还是有次第的。比如说十信阶段,以信为主,建立信念;十住阶段就以保持正念为主,住于正念;十行就是付诸行动,结合救度众生的广大行,这中间还是有次第,各有所长。若不能建立正信,怎么能够严守戒律、并能发悲心度众生?不可能的。(惟贤法师)

    • 日本侵略中国,如是恶因引起,为何不默默地承受这个果报? 日本侵略中国,如是恶因引起,为何不默默地承受这个果报?

      惟贤法师答:日本人侵略中国,这是它造的恶因,责任在于日本人。这一点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也可能好多人不知道。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开始。这个时候,太虚大师正在庐山,他当时就发表言论,指出日本人这一举动,违背大乘佛教缘生无我,众生平等的精神。(惟贤法师)

    • 惟贤长老与弟子就学习楞严经的精采对答 惟贤长老与弟子就学习楞严经的精采对答

        2009年11月12日,惟贤长老在深圳参加“本焕长老105岁寿诞庆祝典礼”后,于弟子正恩家暂住。时,三学读书会深圳负责人正住居士前来拜见恩师,因正住从1993年开始研习《楞严经》,且从2005年开始于每周日组织“楞严经共修法会”,于是便有了下面师徒二人的精采对答。(惟贤法师)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