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
  • 一心虔诚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那么念佛之人,还须要研究经典吗?

    如本法师答:须要的。因为越懂得经典大意的念佛人,越能坚定求生净土的意念,如过去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永明寿大师、善导大师等等,皆是深入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圣僧大德,他们深入教典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岂不是两全其美。若能开悟者,因而往生净土,则莲华可品品增高。

  • 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动机何在?

    如本法师答:我为什么要出家,出家有何动机,你这么一问,一时不知从何谈起,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千头万绪,但是不外乎有四点感触促成我出家学道之由: 一、人生实在很苦难,自孩童年代开始,无时无刻深感来人间是苦(梵语duhkha)多乐少的,家境又清寒,周遭无不是苦海逼恼。

  • 为何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

    如本法师答:佛、圣人、和尚((梵语upadhyaya)受业本师) 、阿阇梨(梵语acarya)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梵语samgha)、父、母、病人等称之为八种福田。 按其供养性质约分三种福田,何等为三?佛、圣人、僧三者称为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等四者称为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称为福田。 在这八种福田当中,每样都非常值得我们所敬重与感恩的,为何说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呢?佛陀是站在另一角度来看福田的轻重前后的。诸君可静静的思考一

  • 外道所说的神通与佛教所说的神通,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外道之行者亦有神通(梵语rddhi),其神通是有漏神通,有漏即是无明烦恼未断尽之意,虽得禅定所发之神通,但禅定亦是有漏之三界内禅定,一旦无明烦恼现前,禅定丧失之际,其神通自然消失无踪。

  • 何谓止观?止观与定慧有何关联?

    如本法师答:止观是佛教(梵语Buddhasasana)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在经论皆有所阐述之。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离止无定,离定无止,不一不异;离观无慧,离慧无观,不一不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 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

  • 禅波罗蜜有三种,何等为三?

    如本法师答:所谓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是名三种禅。 小乘禅:譬如五停心观、四念处(梵语catvarismrtyupasthanani)观、八背舍、十遍处等之禅法,皆属小乘禅,这是二乘行者所证。 出世间禅:倘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出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梵语paramarthasatya)观,是名出世间禅,这是菩萨所证之境界。 出世间上上禅:修道若于一法,乃至一切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这是佛所证之境界。

  • 何谓五种不净?

    如本法师答:修道者以大智慧观照自身有五种不清净处,称为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肉体系由因缘而形成的,故内(烦恼(梵语klesa)、业),外(父母之精血)之种子不净。 二、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十月不净。 三、自体不净:此身由四大之不净所成。 四、外相不净:此身之九孔常流不净。 五、究竟不净:死后弃置冢间烂坏,亦永久不净。 一心行道之人,若能念念观察身心五种不净,功行纯熟,自可体证诸法无我,身心幻化了不可得之境界,因此证入空寂。此一法门亦观身心不净之法门,可破除我相之法,逐入证得我

  • 为何说“众生都是欠佛债者?”

    如本法师答:佛法肯定凡夫的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是无止尽的,而且是一期一期,一世一世随业接踵延续下去,除非修道证道而顿断无明(梵语avidya)生死,因此轮回之事方可罢休!众生在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佛以大慈悲愿力曾经护持我们,为我们说法,救度我们种种苦难,但是由于我们在佛道上所修所行,尚未得到解脱生死,仍然继续轮回中,亦存隔阴之迷,忘失无量劫前佛有恩惠我们之事由,故称之为欠佛债者。 毕竟谁都不敢说谁与佛无缘,只是深浅、厚

  • 为什么说“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如本法师答: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此四圣皆已出三界断六道之圣者,当中以佛的戒行、戒法、戎相、戒体四科门最为究竟、圆满、清净、光明、解脱,已达到无学果地故,若有所学,若有一法未解脱者,不名为佛。

  • 何谓理事圆融无碍?

    如本法师答:理即是道理、真理是也;事即是事相、事态、事情是也。一样东西、一件事情、乃至人事物,大而山河大地,无一物不是理事圆满无碍的,因理显事,因事透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一不异,何以故?若离理则事不可得,若离事则理亦不存了。 譬如开车的原理而论,如何转方向盘?如何刹车?如何踩离合器?乃至所有交通规则的常识你都全部洞然知悉,在理论上、软体土、常识上都正确理解了,我们称之为理通,或通达道理(梵语yukti),或称理无碍。 但是你对实际开车的经验却一窍

  • 何谓佛四无所畏?何谓菩萨四无所畏?

    如本法师答:佛之四无所畏(梵语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根据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所记载: 一、诸法现等觉无畏,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即所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二、一切漏尽智无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即所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即所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四、为证一

  • 为何说宁愿度一个人来行菩萨道,也不愿度百千万亿的人来修阿罗汉行?

    如本法师答:佛法本无大乘(梵语mahayana)与小乘(梵语hinayana)之分,但由修行者之心境发心有别,发大心为大乘,其果地在佛道。发小心为小乘,其果地在阿罗汉道。华严经云:一发大心,超过历劫修行。 由此可见,发大心成佛度生实乃不易。

上一页 1.. 8 9 10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