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
  • 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营员、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莲花盛开、夏雨清凉的季节,生活禅夏令营又一次将我们聚集在庭前柏树下,巍巍古塔傍。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全体同仁、柏林禅寺两序大众、夏令营导师净慧老和尚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

  • 情不附物

    情不附物 明海 作为汉传佛教的信徒,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福报,什么福报呢?我们能够通过汉字记录,直接聆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开示。 我们知道,佛教渊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中国,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高僧大德的学习、身体

  • 《善生经》导读

    《善生经》导读 明海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

  • 禅僧们为何要“行脚”? 禅僧们为何要“行脚”?

      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地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

  • 禅与企业管理

      禅与企业管理  (2003年11月22日)  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各位交流一下我对禅的粗浅理解与认识。跟企业界的朋友系统交流学禅的体会,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希望这次交流能给各位日后的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一

  • 略说寺院生活仪轨

    略说寺院生活仪轨 (2007年7月19日) 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就是我们在寺院里生活的时候,在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要遵守的一些规矩。你们有机会到寺院里来体验几天生活,不管是从信仰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一下寺院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方面的要求,了解、学习

  • 戒律的艺术

    戒律的艺术 (2007年7月24日) 我先介绍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历史渊源、地位和意义。海外有一位法师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说得很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众生从凡夫教育成圣贤,从有烦恼、有苦恼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转化和教育成

  • 托钵生活的要义

    托钵生活的要义 (2007年7月25日) 今天上午[生活禅夏令营]的活动是上街托钵。我在这里先就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内涵给大家介绍一下。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们放弃了世俗的生活方式,在僧团里修行、生活,被称之为比丘。比丘[bhiksu]这个词

  • 学禅五感

    学禅五感 (2008年3月22日) “学禅五感”,这样一个题目开头便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禅不是去寻找某种感受。佛学里讲“有受皆苦”,只要是感受都是苦。但是说话总得有一个由头,所以我想了几个由头,冠之以这样的题目,作为跟大家交流的一个方便。 经常我们接触禅学

  • 管人管事与管心

    管人管事与管心 (2009年3月22日) 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挣着几块钱;广义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里面管几口人,或者每个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己的身、口、意,都是管理。所以佛法有时候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它,它也是一

  • 永远是自己错

    永远是自己错 (2010年1月15日) 修行的试金石 丛林里对于禅堂有个比喻,叫选佛

  • 丹青绘道意 翰墨写人生——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丹青绘道意 翰墨写人生 ——亲近本慧法师散记 明 海 1993年3月20日上午,数百信众云集赵州柏林禅寺,夹道欢迎一位从台湾返乡的八旬老人:本慧法师。 本慧法师,号入迁,又号行简、紫筠,出家前名任博悟,书法、绘画卓冠当代。60年前,他离开老家赵县出走,后来到台湾,

上一页 1 2 3 4 ..17 下一页17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