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观心时 初观心时 意念纷飞,抓不著、留不住 胡思乱想 时善时恶,好不久、坏不长 无有定心 忽明忽暗,时而觉、时而迷 无力起观 东南西北,上不稳、下不定 惭愧……
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我们排斥别人,就是心中有障碍; 我们嫉妒别人,就是心中有自卑; 我们羡慕别人,就是心中有不足; 我们毁谤别人,就是心中有不满; 我们轻视别人,就是心中有对待; 我们怀疑别人,就是心中有不安; 我们憎恨别人,就是心中有委屈; 我们伤害别人,就是心中有报复; 我们讨厌别人,就是心中有偏见; 我们不理别人,就是心中有怨言; 我们计较别人,就是心中有吃亏; 我们利用别人,就是心中有狡猾; 我们诅咒别人,就是心中有仇恨; 我们引诱别人,就是心中有邪恶; 我们误导别人,就是心中有愚
成功箴言 思想要正确理想要可成 目标要明确方法要简单 计画要行动时时要检讨 问题要清楚处理要果决 格局要宏观观察要入微 处事要谨慎做人要通达 实力要培养机会要创造 条件要具足一切要智慧
善良的心 有忏悔心的人,才能改过; 有惭愧心的人,才能进步; 有上进心的人,才能成就; 有感恩心的人,才能知足; 有平等心的人,才能无私; 有谦卑心的人,才能恭敬; 有包容心的人,才能体谅; 有礼让心的人,才能尊贤; 有道德心的人,才能自重; 有清净心的人,才能悟道; 有智慧心的人,才能处世;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度人。
退道 不能满足自己 不能满足別人 挫折感油然而生 自己不能突破 別人不能肯定 失落感油然而生 昏沈无法克服 散乱无法降伏 无力感油然而生 放弃便是失败 不修便是退道 墮落感油然而生 不被感觉所惑 而是觉知当下 智慧心油然而生 念念无常生灭 诸相虚幻不实 清净心油然而生 眾生为苦所迫 不捨一人沈沦 慈悲心油然而生
人生何求 去年已过,今年将来; 今年转眼也会过,来年亦会年年来。 不知何年无来去? 前世已灭,今世已生; 今世剎那也会灭,来世亦会世世生。 不知何世无生灭? 前生未知,今生无知; 今生时时造恶业,来生感果转不停。 不知何生无轮回? 小不明大,近不知远; 寒冰怎知夏炎热,麻雀岂知鹏鸟飞。 不知何时无愚痴? 人求名利,反误一生; 利多再求也不尽,声名远播终会散。 不知何事无贪欲? 男欢女爱,爱恨情仇; 有情终究变无情,亲家往往成冤家。 不知何爱无瞋恨? 读书之士,恃才傲物; 会说却是做不来,错把
多念佛 (一) 少讲话,多念佛。 少抱怨,多念佛。 少是非,多念佛。 少戏论,多念佛。 少空有,多念佛。 少公案,多念佛。 少论道,多念佛。 少谈玄,多念佛。 少说妙,多念佛。 少攀缘,多念佛。 (二) 少清高,多念佛。 少傲慢,多念佛。 少洒脱,多念佛。 少自在,多念佛。 少自欺,多念佛。 少分别,多念佛。 少比较,多念佛。 少研究,多念佛。 少批评,多念佛。 少聪明,多念佛。 (三) 少生气,多念佛。 少伤心,多念佛。 少失意,多念佛。 少情绪,多念佛。 少自卑,多念佛。 少感触,多念佛。 少无聊,多
山中岁月 鸡啼日未出,山色雾蒙眬, 一杯清香茶,至心供佛前; 扫尘除心垢,拂镜见本性, 自性何曾染,无妨随缘修; 经行入林中,不觉路已穷, 回首来时径,只见落飘零; 依石片刻坐,一念历万年, 起身余晖照,夕阳伴人归; 入夜万籁寂,息缘好禅定, 诸法本性空,明日待缘起。
不念弥陀更念谁 一人落海,旁人欲救。 溺者言:吾不信,汝可救。 旁人言:汝要「信」可救、汝应「愿」登岸、汝欲「行」此事。 溺者复言:吾要靠己之力上岸。 旁人摇头叹:无知众生。 此人终于溺毙! 您是否还轻视念佛?怀疑念佛?不肯念佛? 不要跟自己的生死开玩笑, 「自力」虽是可取,若再藉「佛力」定是稳当。 何况「开悟」离「成佛」,相差甚远; 念佛则不然,「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若能去极乐世界深造, 何愁不开悟,何忧不成佛。 故劝大众们! 世上何事可挂念,不念弥陀更念谁。
让我们一起改变吧 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是为了改变。 您是否理已明,行已改? 明理的人,不说是非之话; 改变的人,不做无益之事。 明理则无忧,事当则无虑; 懂了,心就变;会了,就能改。 此时 ! 心不再顽固、傲慢、自卑、不自在。 从今 ! 待人和气,处事得宜,遇境不乱。 不变只是在自我逃避,亦在排斥他人; 心能变,人就改,境也转。 从此 ! 心开了,人自在了,世界也跟着美好了。 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怀疑,更不要放弃自己, 让我们一起改变吧!
生命的终点不在自身 我是水! 从山上往下流; 穿过丛林,流过土砾。 有时曲折,有时平顺; 有时污秽,有时清澈。 在溪谷里, 静静的躺着, 悄悄地流…… 有碍,我则忍辱等待; 无碍,我则无畏迈进。 不知经过多少岁月, 终于回归, 生命的大海。 本以为,到家了, 那知! 又被艳阳所蒸发, 变成一朵白云。 随风而去,随缘而逝, 飘往未知的地方。 我身已疲…我心好累… 不知何处可歇脚? 就在此时, 天越黑,雾更浓, 云由白转黑, 让我原本疲惫不堪的身心, 更加脆弱。 剎那! 乌云开始狂泻… 此雨是泪,此雨是
管好自己 天上的云,不见了。 是谁把它赶走? 是风吧! 谁请风来? 应该是神。 为何? 传说此神叫风神。 神在哪里? 应该去问天帝, 为何? 因为天帝管辖一切神。 天帝又在何处? 当然在天上最高处。 高处在哪里?谁能管天帝? 应该是佛吧! 佛在何方? 佛已涅槃。 既然佛已圆寂, 谁管天帝? 天帝若也不在, 谁管风神? 风神隨之而去, 谁管清风? 清风已逝, 谁管白云? 白云不见, 人管何事? 我看, 管好自己吧! 改天!人也走了, 谁管自然? ?……………
智随法师,1968年出生。初於宗门教下及密宗各有涉猎,偏喜於禅,曾住山静修。1998年幸遇净宗开宗祖师唐.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庆喜不已,遂改修净业,专行念佛,乐欲往生。2001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第一部净土宗专著《阿弥陀经要解略注》,2004年出版《净土宗判教史略要 》,2006年完成《灵岩遗旨》,2007年完成《灵岩故事》。
明真老法师俗家姓赵,名哲,出家后法名明真,号真慈。他是湖北省荆门县人,1902年出生于荆门县乡间的农村家庭。二十三岁时弃职舍家,投入武昌莲溪寺,依圆安法师座下剃度出家,时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落发翌年,到湖南南岳祝圣寺受具足戒,戒师是越尘老和尚。明真老法师一生以从事僧侣教育、培育佛门人才的时候居多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