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
  • 正确的静坐

    正确的静坐 静坐时,内心当不取不舍;不取身心轻安的境界,不舍身心不舒服的感受,如实观察,念念分明。 静坐时,要时时觉察;知呼吸出,知呼吸入;知坐姿正,知已不正;知身绷紧,知身放松;知身变化起,知身变化灭。如实觉察,「身」是无常,故不执着。 静坐时,要提起觉知;知苦的感受起,知苦的感受灭;知乐的感受起,知乐的感受灭;知不苦不乐的感受起,知不苦不乐的感受灭。如实觉知,「受」是无常,故不执着。 静坐时,要念念清楚;清楚昏沈起,清楚昏沈灭;清楚散乱起,清楚散乱灭;清楚贪念起,清楚贪念灭;清

  • 如何破执着

    如何破执着 执着使人痛苦、忧虑、迷失…,这一切烦恼皆由它而生起, 故我们要学会破执着! 一、执着什么? 感情、事业、金钱、名声、身体、修行等,其实最执着的莫过于自己的感受。 二、自己是什么? 所谓自己,指的就是身心。身体的外相,内心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有我的概念。 三、我是什么意思? 我是主宰的意思。我们真能主宰一切事物,使它们永恒不变吗?答案是不能的。 四、我们该怎么办? 生起智慧,看清楚万事万物的真相,它们是无常变化的、短暂的、虚妄不实的,故我们不该执着这

  • 瓜熟蒂落

    瓜熟蒂落 成功是最后的结果,其过程要不停的努力;成道是最终的目的,其过程要不断的精进。除此之外,别无例外;离此法则,别无他法。 世人常问,何时成就?行者常想,何时开悟?若欲问此答案,便是妄想!水果成熟,自然落地。无须问,何时收成?无须想,何时能好?若要强求,则因缘未熟,条件未成,一切皆不具备,故俗言:「强摘的水果,不会甜。」当因缘条件具足,该成功的就成功,应开悟的就开悟,非是强求可得。 凡是要一门深入,专心一致。坐禅之人,只管打坐,不起二心;念佛之人,只管念佛,不生二念。从散乱,

  • 修行者的心

    修行者的心 修行者当有八种心:建立信心,下定决心,发菩提心,时时观心,日久定心,必将明心,自然用心,一切无心。 信心是来自于了解,而不是出于口号!您要有信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并把他完成,不论是修行或者事业,都是如此。 有此信心还不够,更要下定决心,彻底的自我改变。如何蜕变呢?读书、进修、学习、静坐,用此去突破您的脑袋;思考、观察、练习,由此去改变您的讲话;沉稳、随和、轻松、自然,经此去转换您的态度。决心修正自己身、口、意者,才是有希望的人。 人除了利己,也要利他,故应发「上

  •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 若无身、心、境的缘起,就无法感觉到生命的存在;是什么让一切事物产生缘起之现象,它即是无法形容的-----「空」。 「身」即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即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因身根接触外境,而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即是「心」的感觉,而误认有个「我」的错觉。故不论处在任何的时空,总认为有个实我,而觉得不自在,因为被这个我所束缚。 眼见喜欢的境,故生贪爱的我;耳闻不好听的话,故生瞋

  • 改过必生智慧

    改过必生智慧 生:学佛这么久,为何还未改变? 师:因为在学凡夫! 生:经典读了这么多本,为何还未开悟? 师:根本没在修。 生:修也是有啊! 师:怎么修? 生:每天都有做早、晚课。 师:早、晚课做完呢? 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是该烦恼就烦恼,该生气就生气吗? 生:不是!而是保持平常心来做事。 师:您有没有这样的境界? 生:没有。 师:修行要老实面对自己,而非一天到晚在背书给人 听;要自己做、自己悟,不去做怎能悟! 生:要做什么?又如何做? 师:错的要立即修正,惠能大师说:「改过必生智慧。」学

  • 念佛可满愿

    念佛可满愿 谁不想有好的环境,谁不想有好的同伴,谁不想有好的心情,假如可以符合以上的条件,您愿意吗? 最佳的环境,莫过于极乐世界;最好的同伴,莫过于诸佛菩萨;最好的心情,莫过于心中清净。只要您有善根、福德等因缘,愿意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您的理想就可以成真。 何谓善根?愿意念佛,即有善根。全世界有六十几亿人口,但有多少人在念佛;纵使有念,也是一曝十寒,不是夹杂,就是间断,故要终生不渝,死心塌地的念佛,实在难得。 何谓福德?《观经》云:「欲生彼国(极乐世界)者,当修三福:一者孝

  • 修行心法次第

    修行心法次第 疑心-对宇宙人生,感到疑惑,故当探索。 知心-阅读经典后,了解一切,唯心所造。 信心-了解而深信,信佛信己,坚信不退。 决心-真心要修行,不再贪爱,一心向道。 发心-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心-时时善护念,不取不舍,一切不染。 明心-精进不断间,无明渐破,朗朗见性。 净心-本来无一物,心亦不得,法也不存。

  • 恶念、善念、净念

    恶念、善念、净念 烦恼盖由恶念起,不论杀盗淫妄酒……,皆是损人不利己;伤害人我生命、财产、心灵、诚信、智慧等。 但是人类的恶念为何不断?因为心中有贪、瞋、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想要不断的满足自己,但又害怕别人来抢夺。得到的,害怕失去;还未得,想尽办法追求。 得到人,又想得到心;得到财,又要钱更多;得到物,还要它更好;得一件,还想有一件。我们到底得了什么?答案是「得到烦恼」! 若是不能拥有,若是不能长久,若是不能永恒,这一切尽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梦幻泡影,虚妄不实,无

  • 受诸苦恼

    受诸苦恼 苦者,身之苦;恼者,心之恼。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时时感受到身体的病苦,和心中的烦恼。 为何有此「苦恼」?皆因“无明”作祟,于缘起五蕴幻相中误认有个“实我”,故执此“假我”,引发所有的欲望,而盲目追求、作茧自缚不得自在。 若能了悟此理,从“无明”到“明”,即是当下解脱!沙弥道信,前来礼拜僧璨大师说:「愿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脱?」大师问:「谁束缚您?」道信答:「没有人束缚。」大师直说:「那还要求,解脱法门吗?」道信言下大悟! 此顿悟法门,非人人可领受,故我们可从三方面来

  • 般若经序

    般若经序 吾入红尘,为何因?汝来世上,为何缘?何者因缘来世间,不外学习一事耳。学何事?《大学》开宗明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修学莫过于,利人利己!但又云何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若无智慧,岂能自利;若无慈悲,何能利人。 智慧本自清净而来,但常人欲念障重,故躁扰不止,似如隙尘,摇动之心,犹如风飘,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使般若智慧遮蔽,无明妄想徧起,若无善知识开导,凭众生之己力,是难以启蒙。 惜!智者已逝,来者不能瞻仰。虽是如此,但诸佛悲悯,慈光加被,代代有人相传

  • 话多有益吗

    话多有益吗 很少人! 会因一席话, 而有所启发、忏悔、改过、觉醒、开悟、发愿。 皆因话多, 浪费时间,消耗生命,制造口业。 所谈论的结果: 不是没有意义,就是没有定论; 不是他人是非,就是我家如何; 不是戏论争辩,就是高谈阔论; 不是拉拢关系,就是培养感情; 不是想教别人,就是好为人师; 不是贬低他人,就是抬高自身; 不是随处攀缘,就是妄心不止; 不是内心无聊,就是寄托于人; 不是抱怨事情,就是找人诉苦; 不是伤害众生,就是苦了自己; 不是……………………………… 这是我们想要的目的吗?

上一页 1.. 9 10 11 ..19 下一页19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