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论宗

宗派流源 | 作者: [投稿]

  摄论宗为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摄论学派。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

  

重要著作

  《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造论,世亲作释。此论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译出2卷;但释论未译,文义未显,流行不广。

  梁大同元年(546),西印度真谛来华,应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在慧恺、法泰的协助下译出《摄大乘论》3卷,世亲释论12卷。真谛“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

  陈光大二年(568)八月,他与法准、道尼、智敫等12人发誓弘传《摄大乘论》与《俱舍论》,使之流行中国。其弟子中传摄论之学的,有慧恺、智敫、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旷。道尼依真谛宗旨,归乡(江西九江)开讲摄论,知名海内。

  隋开皇十年(590)奉诏入长安,于是摄论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有弟子多人,其中知名者有道岳、慧休、智光等。道岳后改学《俱舍论》。当时盛行于北方的摄论之学,除道尼和法泰之弟子靖嵩两系外,尚有昙迁一系。

  昙迁著有《摄论疏》,其弟子有道哲、玄琬等,在北土发展了摄论学说,影响颇大。但自靖嵩、昙迁之后,摄论之学逐渐衰微。《摄论》原以世亲之学为主,其学广涉法相唯识,在印度又蔚成大宗。玄奘从印度游学归国,大弘其学。晚年更把世亲所作《唯识三十颂》及火辨等十师前后所释,以护法为主,杂糅而成《成唯识论》,同时又以六经为典据。这么一来,

  《摄大乘论》只算诸论之一,而不能独尊。且玄奘重译《摄大乘论》,综核名实,力求信达,远较旧译为胜。在法相唯识学中,摄论师旧义失其重要意义,因而摄论学派终于绝传。

各家传承

  各摄论师原无严格的传承,各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举其大纲则都以《摄大乘论》的十种胜相为依据,主要说第八阿梨耶识是妄识,为一切法之所依;但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这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而与当时地论师北道派主张相近。于八识之外,又将阿梨耶识中纯净之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修行的人由于阿梨耶识中纯粹之识(净分)继续发展,对治妄识(染分),这样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永不能成佛的众生。这是各家共同的说法

境行果教理

  关于境,他们说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为真如,亦即实际;二能缘心亦为真如,相当于第九阿摩罗识,亦名本觉。二者合一,称为能所统一,理智不二。又就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与三自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关系而论,正智通于依他性与真实性,五法中亦包含分别性。三性中不但分别性是空,而依他性亦空,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不但遮遣分别性,而亦遮遣依他性,因此有历观三性的三重次第观之说。另外,第八识为能变,相当于相分,其余七识为能缘,相当于见分。此即《摄大乘论》身识、身者识等十一种识平列之说。关于行,他们说三乘种性,皆由因缘所生。此即新熏种子之说。关于果,谓定性小乘入无余涅盘,亦可还生回入大乘。这些主张,在道基、灵润诸人之说里,已有了变化,及至玄奘学说行世,便一一加以否定。 田光烈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