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游碧云寺
莆田仙游碧云寺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海拔四百多米的碧云山中,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几经兴废,于1992年重修。该寺周围山清水秀,林深树茂,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碧云山景区主要有以该寺为中心的“十景”;“慈航圣泉”、“凤冠石观瀑”、“仙家乐”、“仙妈渠”、“仙螺潭”、“溪桥夕照”、“三阁晨钟”、“三十六弯春色”、“水天风月”、“花香鱼跃”。因奇峰异石,四季美景如画,风物壮丽,密泉飞瀑吸引了众多香客来此地观光。
碧云寺后,顶峰峦百米,有清泉从巨石窍中涌出,冰凉爽口,令人神清气爽。因其山峦巨石状似扶牛头,喷泉的石窍形同“牛鼻孔”,故称“牛鼻泉”。泉水从石窍中流出时,湍湍有声。传说,南海观音视碧云寺缺水,特赐甘泉滋润此方黎民。经有关部门勘察鉴定,“慈航圣泉”含有许多微量元数,乃国家级优质矿泉水。
沿碧云寺山道曲径蜿蜒而下,有石丛状如凤冠,突起峡谷涧畔,俗称凤冠石,凤冠石前一石平坦如砥,坐观如上游三道飞瀑直泻深涧,溅成碧潭;大者瀑布急湍直下,飞珠喷玉,,十分壮观;小者双流并挂,如玉筷双悬于翠峦崖谷之上。
在“凤冠石观瀑”上游涧道转弯处,有一条宽五尺长十尺的“仙人石”,嵌进一片平面如削的大石板上,似席铺床,花纹如织似绣,图案美妙费人猜想。仙席石旁,一条激流穿石而过,把偌大的巨石穿成深达丈余的的水渠,碧水湍急,蜿蜒滚动,人称为“蛟龙过涧”,又称是“一线穿石”、“仙女玉带”、“人间银河”。此渠两岸,峡谷耸立,如屏如障,如“天兵保门”,势如巍峨,“仙人石”旁有“棋盘”尚在,传说是何氏九仙常来此与仙女对弈。四周石上,“仙脚颖、“仙脚桶”、“仙靠背椅”,“鬼斧神工”,奇迹似真,组成了一幅仙人娱乐活动的画图,使人如见人间天上“仙家乐”。
在碧云山下悬崖峭壁间有座“仙妈坝”,有条仙妈石渠,长达十几华里,常年引水灌溉数百亩农田。传说,很早以前,碧云寺毗邻的凤凰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姑嫂二人结茅为庐,耕樵度日。每次挑柴草上市见山下大片土地受旱,禾苗枯焦,农夫辛劳欠收或无收,心里十分同情,姑嫂二人决心引山北之水灌溉山南之旱地。二人靠自已的双手,一锤一钎开凿,春去秋来,工程进展很慢。有一日姑嫂二人在碧云寺“仙阁”求梦,经神仙显灵指点,姑嫂二人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攀登了三百六十个山谷,来到仙山,向神仙求助,借回了仙犁、仙狗,从凤凰山下一直犁石成渠,一夜犁穿石渠十多华里,当犁到岭南仙门坑时(坑北山门坑水库)晨鸡已唱,东方发白,被人惊觉呼唤,一时仙犁失去神力,即收犁归去,当天早晨人们发现清澈的渠水华华流入旱地,纷纷跪地拜谢,以为是仙人相助。后来,农民们就根据那天凌晨有人看见姑嫂二人扶犁犁渠的情景。说是凤凰山下住的赵姑柳嫂,后来农民们就雕塑赵姑柳嫂的神像,在碧云山立庙,四时祭礼纪念,并把这条石渠命名为“仙妈渠”,又称姑嫂渠。并立“仙妈田”二亩,轮流耕作,收成谷物作为祭祀费用。每逢春秋二季修渠。以吹螺为号,备办“大饭丸”(每丸一斤米)上山,先敬祭赵柳仙祀,后为修渠民工干粮,以表对赵姑柳嫂的永远纪念。
仙螺潭,位于碧云山涧之中,因特产“仙螺”而得名。此潭碧波荡漾,清澈如镜,四面山峰叠翠,林荫树茂,景色清幽喜人。传说,仙人曾经在此游玩,把尝过的螺壳丢入潭中,化成螺状的石潭,形似潭中所生长的“仙螺”无异,甚为奇特。
碧云山下,一弯溪涧从双峰峡谷中奔流而出,切断深山内行通道。古人在此建造一座小桥,名曰“溪桥”,今尚余两座桥墩于溪涧两侧。此处自古是山区通行要道,郑纪歌中所咏“破帽蹇驴兮溪桥”便是此处。溪桥横架双峰通道之间,高山流水潺潺,穿越滩石回流成潭,落涧成瀑,千年刷石成景,有“日月恋湖”、“金鱼戏水”等景观。每当日暮西山,夕阳斜照,人立溪桥之上,山光、水影、晚霞、云烟,构成一幅难得的“溪桥夕照”图。
三阁即“文阁”(碧云书院)、“仙阁”(碧云洞)、“佛阁”(碧云寺),“三阁”聚“儒”、“道”“释”为一家。诗文吟唱与讲经论道同堂共处,神仙遗址与古刹神钟相映成趣,确是独有特色。这里正是宋傅少帅(傅楫)讲学的书院,霍步韫与傅孝元、黄继祖等师生吟诗唱和处,有赵姑柳嫂纪念堂、“尔期山”、“金龟石”等景物。那只伏在碧云洞旁的“金龟”历尽千年风雨,默然翘首,若有所思。人立金龟石上,放眼远眺。群山垒垒,天宇茫茫,云烟滚滚,碧树滔滔,暮鼓晨钟,山谷回音,神思遐迩,不胜其情。
碧云山由尔期山(又名牛鼻山亦名火云车)、凤凰山、碧云山、三山组成。层峦叠翠,山林尽染,四时景色美不胜收,从坑北(今坑北村)奎山登山而上,柑桔成林,杉木遮天,苍松蔽日,山花烂漫,沿途三十六弯,弯弯烟云鸟语,涧泉横流,“树偃蹇兮龙飞”,“草萋萋兮云湿”,晨起山花与朝霞争艳,暮来归鸟与行云齐飞。其情其景,比作王维之诗画、陶潜之桃源,不为过誉。
寺左的旱岭大水库水源来自长远青山,常年储水库满,四面高山石岩迭出,时逢明月清风之夜,坐在山岩石级上观看碧绿库水如镜与明月相映,水天风月如画,正如郑纪诗“濯沧浪兮水天碧”。
寺前一脉梯山花圃培植百花,百花盛开时,花圃中的放生池里又有鱼跃相随,乌龟伴舞。鸟语花香,池塘鱼跃,郑纪以“花满篱笆,陶潜之彭泽赞之。”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