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称念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如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经》,伊斯兰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念珠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1) [rosay] ∶祈祷时记数用的念珠串;特指天主教祈祷时记数用的一种念珠。
(2) [beads]∶佛教徒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成串的珠子。
左臂挂念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为念珠各一。
亦称“ 念佛珠 ”。 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串珠。用材不一,粒数有十八、二十七、五十四、一百零八之分。
《旧唐书·李辅国传》:“ 辅国 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红楼梦》第十五回:“ 北静王 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与 寳玉 ,道:‘今日初会,仓卒无敬贺之物,此系圣上所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持珠诵佛》:“按今人所用念佛珠,亦有典故。” 鲁迅 《彷徨·离婚》:“前舱中的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 爱姑 ,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数珠, 珠鬘, 念诵鬘, 珠之贯线,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後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
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于后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但此记录最早不过隋唐时期,与南传佛教的律是有一定的冲突性和不同的。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