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溯源
  • 放生的来源

    放生的来源 以前,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新鲜温热的血肉,从而宰杀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堕生在地狱,受到各种痛苦。长者阿难向佛陀禀告了这一情形。佛陀说那是喜食血肉而屠杀了许多生命的果报。之后,阿难专门为此放了许多生命,使此人从恶趣的苦难中解脱了。复次在过去世,我们的佛陀曾是一位商主的儿子,名叫降水。 有一万条鱼在太阳下曝晒下即将死亡时,降水发起慈悲心,给予放生,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都生往善趣世界去了,这段历史,在下文中再予叙

  • 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

    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 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

  • 汉传佛教放生的起源

    汉传佛教放生的起源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 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

  • 放生来源

    放生来源 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新鲜温热的血肉,从而宰杀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后来,堕生在地狱,受到各种痛苦。长者阿难向佛陀禀告了这一情形。佛陀说那是喜食血肉而暂时屏蔽该词了许多生命的果报。之后,阿难专门为此放了许多生命,使此人从恶趣的苦难中解脱了。复次在过去世,我们的佛陀曾是一位商主的儿子,名叫降水。有一万条鱼在太阳下曝晒下即将死亡时,降水发起慈悲心,给予放生,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都生往善趣世界去了。

  • 放生的概念

    放生的概念 真正意义的放生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前期加行、中期正行以及后期结行。 前期加行 就是拿钱去购买生命的过程。此时的每一个步伐、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放生而作的预备工作; 中期正行 就是在购买之后,用自己的双手将所买众生放回原处的过程; 后期结行 包括随喜,竭力劝诫他人放生,并发誓再接再厉等所有的行为。

  • 佛经中的戒杀定义

    佛经中的戒杀定义 佛陀在佛经中说道:如果在房间内发现有蚂蚁、蚊子、蟑螂、青蛙、螃蟹之类的小生命,纵使它们没有太大的罪过,其存在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因为老鼠会吃掉衣服、食物等东西;或者在睡眠的时候,一些小生命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将自己从美梦中吵醒,在这种日常生活被打扰的情况下,即使感觉不方便,也尽力忍受而不杀害这些众生,就是一种戒杀; 但一般人的行为却并非如此。一旦某种生命的存在对自己稍有不利的影响,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消灭它,只是碍于法律、舆论的制

  • 戒杀的三种层次

    戒杀的三种层次 佛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提出了戒杀的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最低的要求 就是如果做不到发誓不杀害所有生命,就可以在动物当中进行选择,比如不杀猪、鸟、鱼、羊或者牛等等;或者发誓除了鱼类之外,不杀害其它的所有生命;或者发誓除了在生病的时候,为了治疗疾病,而杀死体内的寄生虫之外,绝不杀害其它的所有生命;或者发誓不杀害现在不太可能杀害的老虎、大象、熊猫等等珍稀动物,包括发誓不杀害现在根本不存在的恐龙,也有一定功德。虽然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戒杀,也比完全

  • 戒杀护生论

    戒杀护生论 一、作论的动机和体裁 我自受了五戒以后,对于杀戒,特别注意。因此见有关于戒杀放生的经论文字,便喜阅读或抄写,所以食肉一事由心理渐渐影响到生理,先是对于肉食,不似一往有滋味,后来由不愿意吃而渐渐厌恶。所以先吃花斋,后来绝对吃素。早想把此中道理,做一篇论文,公布社会,今见《觉生月刊》通告二十四期出一次戒杀护生专刊,征求这一类的文字,于是灵机一动,略加构思,方知大大不易。因为关于戒杀放生一类文字,都被佛祖大德们说尽了。举其最著者,如来所说《

  • 汉传佛教放生的起源与仪规

    汉传佛教放生的起源与仪规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

  • 大放生自古到今一直有

      古往今来有众多高僧大德致力于放生事业,昔日智者大师,买临海四百多里海滩,作放生池,唐肃宗命天下各州建立放生池,颜鲁公作放生碑文。宋真宗也命天下建立放生池,并把整个西湖划为放生之用,明朝莲池大师建多处放生池,并作《戒杀放生文》流传至今。

  • 历代戒杀放生诗 历代戒杀放生诗

      唐佛印禅师  贪他一脔脔还他,古今留言终不伪。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宋慈受怀深法师劝食素  吃肉何如咬菜根,且图身口戒香薰。莫言死后无因果,八两须还他半斤。释愿云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后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 放生历史考究

    放生历史考究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

上一页 1.. 4 5 6 7 下一页7转到
精彩专题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