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溯源
  • 什么是放生会?放生仪规的基本程序 什么是放生会?放生仪规的基本程序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 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吗? 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吗?

      设立放生池不一定要有根据,只要有慈悲心、有场所,就可以建一座放生池。过去智者大师那时候就已建设放生池供人放生,历来的寺院、出家人都有闢建放生池的记载。因为世间无常,过去建的放生池,慢慢到了后来,要使用土地时,又把它填起来;过了多少时间,有人再重新开发,这个放生池就这么不断的开、填,如同世间上的好好坏坏、善善恶恶一直流转不已。

  • 佛教放生的起源及影响,如理如法科学放生 佛教放生的起源及影响,如理如法科学放生

      放生,作为一个饱含慈爱的行为、一种佛教倡导的修行方式,是从释迦牟尼佛时代开始的,至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但是这种传统的善行,却在人类社会产生了急剧变化的今天,遇到了新的挑战。现代科技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在现代化今天的我们,倡导并执行如理如法的放生,不仅仅是发扬每位放生参与者的慈爱之心,爱护自然与生命,更是在具体行动上与时俱进,促进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坚持中国化方向。

  • 放生运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力 放生运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力

      果坚法师说,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放生运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力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金光亮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有一段关于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记录: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

  • 放生乃佛陀金口告诫 放生乃佛陀金口告诫

      放生乃佛陀金口告诫,历代祖师大德多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谆谆教诲,兹节录如下:  《药师经》:是故我今劝诸有情,燃灯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

  • 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

  • 佛陀对放生所下的定义 佛陀对放生所下的定义

      佛陀对放生所下的定义是:在市场上看到有鱼贩、鸟贩为了宰杀而销售鱼类、飞禽(包括鸡鸭等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在内)时,以钱买下这些众生剩余的寿命,并用自己的手将其放回原处。所谓原处,是指如果是水生动物

  • 戒杀放生有何特殊意义? 戒杀放生有何特殊意义?

      不杀生是十善法戒中的第一戒,也是五戒的第一戒。戒杀的功德十分广大,而杀生的果报又极为可怖,实为我们学佛者要认真体会和力行的第一要义。本期登载的三篇文章,分别从理事两方面表述了戒杀放生的重要意义

  • 切莫误解了佛教放生的本意 切莫误解了佛教放生的本意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 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斤,还它八两」。 放生一事.本意是

  • 诸佛菩萨放生法语摘要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 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 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众生至

  • 古今放生诗

    唐白居易 放生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元赵孟?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衍。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 佛教放生是如何盛行的

    放生在中国的盛行是由佛教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相结合。《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

上一页 1 2 3 4 ..7 下一页7转到
精彩专题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