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观因缘门第一(万法所因似各有性推而会之实自无性通达无滞故谓之门)观有果无果门第二(重推无性之法为先有而生为先无而生有无无生以之为门)观缘门第三(上推因此推缘四缘广略皆无有果故以为门)观相门第四(上三门推因缘无生此推三相三相既无以之为门)观有相无相门第五
诸国语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离淳那。此云龙胜。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龙树者。片合一厢。未是全当。龙胜菩萨通法之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包而不悉。大乘论师。名阿僧佉。解未解处。别为此部。魏尚书令仪同高公【这-言+正】国上宾瞿昙流支。在第供养。正通佛法。对释昙林。出斯义论。
今说此论。所为云何。谓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决择倍兴盛故。二为一切有情界中有种姓者。各依自乘修出世善。得三乘果。出生死故。无种姓者。依人天乘。修世间善。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曰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辟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为法城堑。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 (一名如来藏论) 坚慧菩萨造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 法界不生亦不灭 无老病死无蕴过 由彼发胜菩提心 是故我今稽首礼 有情菩提心具足 能生圣者及自然 一
大乘五蕴论 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僧佉曰。一切法一相。是我要誓说。以何因缘。立一切法一相。以尽同共有一故。喻如瓶衣等。物体各有一。以是义故。常知一切法名为一相。是故一义成。内曰。非一。何以故。汝要誓言。立一相义。为一为二。若是一者。唯有要誓。不应有一。以是因缘。汝所立一。此义即破。毗舍师曰。汝言一破。我今立异。舍一过故。
转识论 (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是阿梨耶识。二执识。即阿陀那识。三尘识。即是
唯识二十论 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瞖见发蝇等。此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