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直道而归生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内外二途咸皆敬奉。王家庶众委质虔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然经论所载戒相有于多种。记传所辨受法不无同异。良以机悟偏圆宜闻详略。辞无双举事不并行。今谨按什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天台菩萨戒疏 卷上 天台沙门明旷删补(草书灭法传者须真) 佛性常住教起从缘缘宜不同故义有广略。或引众释以显异。或破今古验非圆。或以绮饰引文才。或存肤质成深致。莫非为彰教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详夫性海虚凝。逈架名言之表。寂门圆应。潜该相用之源故由常湛妙因。作涛浪之渊府。缘生幻果。依涅槃之起灭。出入冥会。动静相和。理不乖事。不转性而成物
第一卷 第二卷 & 65279;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卷上 (本地分中略录名数)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慈恩法师窥基注解 明鲁庵法师普泰增修 大者拣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名义互言)百数也
第一卷 第二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造(并) 沙门昙鸾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梵网经古迹记 卷上 青丘沙门太贤集 将释此经七门分别。时处故。机根故。藏摄故。翻译故。宗趣故。题名故。本文故。言时处者。本即卢舍那佛在莲华台藏世界说。末即释迦初成佛时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 卷上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因明入正理论疏 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空桑启圣。资六位以明玄。苦赖兴仙。畅二篇而显理。岂若智圆十力。陶万像以凝规。悲极三轮。廓五乘而垂范。是以。应物机于双树。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法华论疏 卷上 刻法华论疏序 法华论疏者嘉祥大师之所撰也。本山实藏具大僧正尝分会本论。兼加校订。许(余)请流通近者有人随喜其梓行。寄来古本。据之校雠。脱字错误稍稍而在。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菩萨戒本疏 卷上 重刻菩萨戒本疏序 梵网经菩萨戒本者。盖三世出兴之鸿规。七众入位之要门也。以故注疏节分殆十有余家。今之存者唯法藏天台明旷太贤也已。余皆成废典。於戏可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