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白鸽的恐惧 《阿婆檀那经》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 静谧祥和的祇园精舍,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神色肃穆恭敬地聆听佛陀的教诲,和风徐徐地吹,枝上的叶子轻轻地颔首称是,仿佛领纳佛陀的深深教义,谁说草木无情?美妙的音声从佛陀的唇齿间缓缓地流泻而出,弥漫着祇园,覆盖着天地。佛陀说: 「弟子们!你们对宇宙人生的奥妙真谛不仅要如是我闻,更要信受奉行,付诸实践呀!」 弟于们欢喜雀跃,一一作礼佛陀而去。宽广的祇园精舍剎时回归一片空寂。佛陀敛目静坐,进入甚深的禅定。天边的夕阳逐渐地
62采莲的人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饶富趣味的故事: 祇园精舍的莲花池里,栽种了各种颜色的莲华,靛青如蓝天,雪白如绵絮,澄黄如雏菊,嫣红如桃杏,清香四溢,柔软可爱。 清晨的阳光照在莲华池上,
63佛像与大磬 大雄宝殿内,一尊铜制的佛像稳重地端坐在金刚座上,庄严的法相仿佛佛陀昔日三十二相的再现。佛像精致的雕工,匀称的五官六根,巧夺天工,可以想象当初离刻师的独运匠心。 大殿内法会如序的进行,虔诚的檀那信徒呈献香花灯烛、七宝琉璃等诸供养,维那敲击大磬高举梵腔,梵唱悠悠,向佛陀表达衷心的礼赞,佛像慈眉善目,俯视着匍跪在蒲团上的佛弟子,宛如佛的真身。 暮色悄悄地向大殿笼罩,善男信女手提竹篮,鱼贯走出寺院,心开意解地各自返家。大殿从白日的热闹渐趋宁静,佛前的一对长明
64最尊贵的头 夏天的印度,气候燠热,大地蒸出一层层油腾腾的焜气。从四月十五日开始,僧侣们便结夏安居,不出外托钵行化,一心办道。近三个月来,有不少人因为精进用功夫,证得阿罗汉果位。七月十五日,
65神通何价 有二位师兄弟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两个人跋山涉水,芒鞋踏遍了岭头云
66不老的生命 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王发现国家的老人人口众多,老人既没有生产能力,子女为了照顾老人反而要付出额外的辛劳工作,老人是社会经济、医疗、食物的负担,国王决定拿出魄力,做破斧沈舟的骇世革新。 国王对全国颁布命令: 「老人不但没有劳动力,并且浪费社会的粮食,削减国家的竞争力,老人是我们国家的累赘。家中凡是有老人的,一律送到荒郊野外任凭他自生自灭。从
67蜘蛛之丝 在印度有一个江洋大盗,名叫犍陀多,生性凶残,杀盗淫掠,世间上的恶事无不做尽,官府于是下令缉拿,要将他绳之以法。犍陀多亡命天涯,躲藏官府的追捕,白天隐匿在荒陬野外,夜晚才潜出觅食,餐风饮露,仿佛惊弓之鸟,每天过胆颤心惧的日子。 全国贴满了犍陀多的绘图,一定要把他捉擒到案,接受法律的制裁,犍陀多只好躲到深山黑林之中。一天,他悄悄地跑到一个村落,想要偷窃一些食物,以疗治辘辘饥肠。他潜进鸡舍里面,身手矫健抓了一只又肥又壮的老母鸡,迅速敏捷地夺门而出,一脚跨出摇摇欲
68黄金毒蛇 佛陀带着阿难四处行化,一日清晨,走到一座村庄,正逢收割季节,放眼望去,一片稻海,阳光照射在粒粒饱满的稻穗上,映烁着黄金色的光芒。和风徐徐吹拂,稻浪翻腾,好似一波一波的江涛,向佛陀恭敬地颔首礼拜。一阵阵的稻香,随着轻风的飘扬,空气中糅和着淡雅清馨的甘甜。远处偶而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村庄上的妇女正迎接着忙碌的早晨,炊烟袅袅,桑园竹林,仿佛世外桃源。 阿难入村托来钵饭,服侍佛陀用过早斋,洗完钵盂,在垅丘的石头上稍事趺坐。这时村庄内的壮丁,纷纷荷着耒耜到田中去耕作,
69母亲的心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独子抚养成人,母子身影相吊,相依为命,走过艰辛坎坷的日子。儿子长得温文儒雅,才学出众,深获大家赞扬。岁月推移,儿子已经到了立业成家的适婚年龄,上门来提亲说煤的人络绎不绝,把门槛都快踩平了,但是儿子眼光高,没有中意的对象。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儿子年轻的心被一位标致的姑娘虏获了,二人坠入再世的情网,浓情蜜意,片刻无法分离。一个柔和月夜,儿子终于提出勇气,向心爱的姑娘提出结婚的愿望: 「你愿意嫁给我为妻子,和我携手组织家庭,共创未来的
70粒米大如山 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既没有儿女,也没有谋生的技能,羸弱多病,只好乞讨过生活。他们不仅家贫如洗,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栖身在废弃的牛棚里面。他们唯一的财产是身上那一件经年累月不离身,又脏又破、不曾洗涤的衣服。老夫妻听说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圣弟子,到当地来接受供养。夫妻俩着急地商量着: 「佛陀是世间稀有难得的第一福田,如此难遭难过的因缘,我们绝对不能错失,总要想办法凑出一点东西去供养。」老先生病瘦的脸庞洋溢着难得的奕奕神采。 「可是我们实在太穷
71 诵经八折 有一位信佛虔诚的老居士,专修净土法门,平时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不断,一心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感受到自己时日不多,大限之期即将来到,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殷殷嘱咐: 「我就快要死了,谢谢你们平日对我的尽心孝养,我希望你依照佛教仪式送我最后一程。我死以后,你一定要礼请寺院的法师来为我诵经助念,引导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完安详地盍目而逝。 儿子哀恸欲绝地办理父亲的丧事,并且遵循老父的遗言到寺院请来法师为父亲举存佛事,儿子自奉俭约,悭吝成性,想到这丧葬佛
72 没有良心 公输般是中国有名的工程师,也是工匠的祖师。他的一双巧手,可以制造出防卫敌人攻城的云梯,更能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种种用具,他拥有精湛的工巧明。 公输般巧夺天工的技艺闻名遐迩,吸引天下许多的青年潮涌而至,拜投在他的门下学习一技之长,但是公输般严峻的门规,心性脆弱的年轻人纷纷的知难而退,最后只剩下二、三位老成笃实的弟子。公输般全心全意地调教硕果仅有的入室弟子,想把一身的绝学传授给他们,尤其是憨厚耐劳的小徒弟,更是倾囊相授,视为传人。 由于人手的短缺,工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