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三重楼阁 有一位富翁,虽然有万贯家财,但是却缺乏才智聪明。有一天,他的朋友盖了一幢大楼,举行落成完工的典礼,就邀请这位富翁前去观礼。 这幢楼房一共有三重,建筑得美仑美奂,高广轩敞,极为华丽。朋友带着观礼的客人一层一层的欣赏,只见第一层楼建筑得错落有致,回廊围绕,花影飘香。第二层楼比第一层楼更为美丽华贵,屏扇桌椅的摆设,都可以看出主人的高雅品味。客人们个个看得目不转睛,口中却不绝的赞叹。到了第三层楼,大家惊异地屏住了呼吸,只见这第三层楼山楶藻梲,重重华鬘,层层栏楯,
14师父的腿子 有一个师父门下收了二个剃度的小沙弥,两个人都很在意师父的青睐,彼此谁也不服气谁。这位师父害有严重的腿病,两条腿随着天气的阴霾晴朗变化,而迅速准确地反应发作。为了治好多年沉疴的风湿症,每夜睡觉前,师父就召唤两位小沙弥轮流来按摩双腿,他叫大徒弟按摩右腿,叫小徒弟按摩左腿。 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轮到大徒弟按摩右腿的时候,大徒弟正在用心地揉、压、揑、搥、敲、打,师父突然开口说: 「唉!瞧你长得这么个大块头,粗手粗脚地把我抓得好痛,一点也比不上你的小师弟,力
15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精明干练,大富翁把家中的田园财产,都交给二夫人来掌管。至于端庄娴淑的大夫人,结发糟糠,早已被大富翁遗忘至九霄云外,不复昔日的鹣鲽情深。 富翁天天沉浸在情欲爱海之中,身体渐渐地衰萎枯槁,日薄西山。富翁心想:黄泉路上孤独行,太寂寞凄清了,我有四位夫人,找一位与
16端正的鼻子 在佛教的《百喻经》中,有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把现代人重视浮华的表面,不注重内涵的虚荣愚痴,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印度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丽的太太,两人情如金石,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嘴、瓜子脸蛋上,却镶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去
17四种马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沐着清晨的阳光陆陆继继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轻轻地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庠序有次的端坐在尼师坛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坐在金刚座上,慈祥地俯视着弟子们,以轻微而清晰的音声开示弟子们道: 「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良马,主人为牠配上马鞍,驾上辔头,牠能够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牠一见到鞭影,便能够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
18会飞的乌龟 有一只乌龟,住在小小的池塘里,池面有田田的荷叶,清涟的荷花,偶尔微风吹拂,弥漫一池淡淡的清香。乌龟接头望望头顶上的天空,小小一片蓝天,有时会有轻如柳絮、白如皑雪的白云,飘逸地飞过;有时天空悬挂着五彩绚丽、弯如拱桥的彩虹;夜晚的时候,天空则披上宝蓝的舞衫,并且点缀着晶莹剔透的星钻。乌龟在池里悠游地过着日子,对于顶上的一片天满意极了,以为宇宙好宽阔、好广袤喔!一切奇妙的景致都收入牠的荷塘之上。 乌龟陶醉地生活在牠的小小世界里。有一天一群雁子排列成行地从
19把门守好 有一个富豪因为朋友有急难,必须远行去帮助他,于是把家中的奴仆找来,交代道: 「我现在临时有急事,需要出门一段时日,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好好看紧门户,并且把草寮里的驴子绑好,不得有一些闪失。」 主人走了以后,奴仆果然依言日夜不休地守着门户,丝毫不敢怠慢。恰巧邻村举行祭祀大会,请来了技艺精湛的乐班来表演,几里路内的邻人竞相前往听戏取乐。奴仆的朋友满怀热情地来邀请他前去同乐,奴仆虽然很想去参加,但是一想到主人的叮咛嘱咐,面有难色说道: 「谢谢你的一番盛意,我虽然
20学鸳鸯叫 在古时候的印度有一种习俗,每逢节庆的日子,妇女们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发鬓旁,插上一朵清香高雅的优钵罗华,以显出自己的娉婷可爱。有一个穷无立锥之地的裁缝,娶了一个美丽如花的妻子,但是裁缝实在太贫穷了,无法买鲜花给妻子做为装饰。年轻的妻子看到朋友们各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进城去参加节庆,终于按捺不住说: 「每一个女子都受到他丈夫的关爱,打扮得光鲜入时,只有我蓬头垢面,跟你过苦日子。如果你不能送我优钵罗华,入城参加盛会,我便和你恩断情绝,夫妻今后各自一方,互不来往。
21平等无争的判决 过去有二个毘舍阇鬼,他们共同拥有一口竹箱、一根木杖、一只鞋子,但是他们经常为了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竟日怒目相向,争吵不休。有一天,二个毘舍阇鬼又为了争东西而互相叫骂: 「这些东西是我先发现的,应该归我所有。」个子矮小的鬼理直气壮地吼着。 「我是前辈,长幼有序,依照我们鬼界的规矩,这些箱子、杖子、鞋子,应该孝敬老子我。」年纪较大的鬼倚老卖老的说。 两个鬼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人恰巧经过,看到两个鬼为了破箧坏屐而大打出手,甚为纳闷,满脸疑惑问道
22杀子成担 有一个愚痴的农夫,养了七个活泼健康的儿子。农夫每天带着七个儿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倒也过得和乐融融。有一年,天气干旱,久久不曾滴下一丝雨水,加上瘟疫肆虐,最可爱的第七个小儿子,终于熬不住传染病的侵袭,不治死亡了。 伤心欲绝的农夫夫妇,抱着小儿子余温尚存的身体,号啕大哭: 「可怜的孩子!你还来不及享受人间的快乐,便撒手人寰,你怎么狠心离弃我们而去呢?」 农夫每天抚尸痛哭,但是天气燠热,尸体终于发出刺鼻难闻的恶臭,农夫仍然舍不得将儿子抬出去埋葬,于是召开紧
23水泡花鬘 从前有一个国王,后宫的后妃为他生了一群白白胖胖的王子,好不容易,他最宠爱的妃子终于为他生了一位晶莹剔透的公主。国王非常疼爱小公主,视如掌上明珠,舍不得稍加责骂,凡是公主所要求的东西,国王从来不曾拒绝过,就是天上的星星,国王也要攀登太空,为公主摘下来,点缀为彩衣。 公主在国王的呵护纵容下,慢慢成长为董蔻年华的少女,渐渐懂得装扮自己。有一天,春雨初霁的午后,公主带着婢女徜徉于宫中花园,只见树枝上的花朶,经过雨水的润泽,花苞上挂着几滴雨珠,显得愈发的娇艳;蓊郁
24四句偈的智慧 有一个商人出外经商贸易,三年来都不曾返家探望娇妻,几年的辛勤经营,攒了小小的一笔积蓄,眼看年关逼近,思乡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决定赶回家中与妻子团聚。商人心想: 「三年来我都没有回家,妻子一定非常思念我,我应该备办一份奇特的礼物送她,以慰劳她本分持家的辛苦。」 商人信步走到街上浏览,只见街道两旁摆设各种的货摊,南北期货各色各样,应有尽有。摊贩们敞开喉咙大声吆喝,以广招徕。商人的眼睛突然被一间店面深深吸引住了,原来偌大的一间店,里面空荡荡,没有一点货色,
广化法师(1924~1996年)字振教,号惭僧,俗家姓彭名华元,江西省南康县人,1924年岁次甲子二月初十日,生于南康县潭口乡。在台湾的佛教中,专弘律学的比丘,除了济涛律师外,再有一位就是南普陀佛学院院长广化律师。广化是律航法师(俗名黄胪初,曾任官陆军中将,1949年依慈航法师出家,为慈航法师唯一的剃度弟子)的剃度弟子。
智光大师,福州雪峰寺首座。俗姓吴,名光寿,1949年出生于福建宁德漳湾镇。1981年师正式出家,1982年于清定上师处皈依,法名智光,于云居山受俱足戒。1984年始连打十个禅七,至今在高旻寺打了十几年的禅七,求学密参和尚,经受住了天下闻名的高旻禅功考验!学到了许多用功之法。1995年师于西安法门寺燃指供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