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倓虚 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 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里晒藏经,大众也晒衣服。时禅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调皮的,见了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晒东西,你的蜡烛快长霉啦!还不拿出去晒晒吗?”他一边说还一边挤眼,向在旁的人弄了个鬼脸。持律师说:“蜡还可以晒吗?”侍者说:“当然!不晒不长霉吗?”持律师说:“好!
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 倓虚 现在有所谓佛法、佛教、佛学、与学佛,四者之范围虽差不许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谓佛法?曰佛者具足云佛陀耶,译云觉道。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亦曰知觉、觉悟。在佛的方面来说,是有觉而又有道;在迷沦的众生方面来说,则是有觉而无道,觉非其道,则为妄觉、错觉。佛字再往浅近一点说,就是明白,人谁没有觉性?没有明白?成佛就是成自己本有的觉性,明白本有的明白。“法”者,梵语达摩耶,此云法,法以“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为义。有色法、心法、心所法、
倓虚大师法汇序 蔡运辰 东北各城镇,虽偶见名蓝古剎,而佛教迄未大行。有清国初,函可禅师别署千山剩人者,本明室遗臣,以文字狱遣戍沈阳,开法千山,声光始着。其后复有古林禅师,住持沈阳般若寺,语录收于嘉兴续藏。两师之后,宗风复歇,逮及清末,各大寺院,不过保持课诵,应赴经忏,及偶然传授戒法,佛教之衰,不绝如缕。 倓虚大师与东北因缘特深,未脱白时,已在营口宣讲堂演布佛法,听众翕然。剃染以后,得台宗正传于浙江观宗寺谛闲大师,学成北返,宏化东北,以哈尔滨绾毂中外,而地处边缴,罕闻三宝之名
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 湛山倓虚大师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者理之极也乃人人之本具不待作为故唯嫌拣择而拣择者出于憎爱之心其憎爱者如晴天之乌云若求其洞然明白至道但莫起憎爱之心微已哉憎爱之心若有亳厘之差岂只千里之殊则与至道即有天地之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湛山倓虚大师著 叙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道者,虚通无壅,了无一物,若留尘芥全体则遮,道为之塞。一翳在眼,天花乱坠,众生世界,于此生焉。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又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二祖断臂,求祖安心。祖云:将心来吾与汝安。答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云与汝安心竟。千七百公案,此为东土初案,则觅心了不可得一语,定非闲文。宗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此初案,独存言诠,所谓心
始终心要义记 湛山倓虚大师著 夫戒为成法身之本。定为成解脱之本。慧为成般若之本。故三学为成三德之法。三学之理。适见于经律论三藏中。此文虽非三藏。非佛所说。然依三藏之理。缀辑而成。在宗下为语录。教下名文书。此文为天台宗第九祖荆溪尊者湛然大师所述。盖佛说三藏。文义深广。此文依三藏之文。诠三学之理。虽仅二百余字。实能摄取三学之要领也。故学法者。欲得诸法要领。须从此入手。设得此文旨趣。然后可以博览群经。遍窥教海矣。但众生之根性不一。有从广教入者。有从略教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 元虎溪沙门怀则述 明幽溪沙门传灯注 湛山沙门倓虚释要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序 天台宗名。创自智顗大师。以大师居天台山。故以天台名宗。传佛心印者。总标能所。能传者龙树
读经随笔 湛山沙门倓虚著 释第一义空 释七方便 释真如 释如来寿量 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妙法莲华 略释如来十号 序 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穷奥义妙境、悉赖文字阐明。而自古迄今、能阐明诸法奥义妙境之文字、莫佛经若。顾三藏十二部经、能全读者几人、即读数部而了解其义趣者又几人。佛经难读甚于儒家诸书、不独译文古朴、而微言精义、又多与儒书异趣。何以故?佛经所言、皆使人背尘合觉、凡夫习惯、靡不背觉合尘、积非成是、牢不可破、则非深有夙慧者、谁肯舍其先入之见、
学佛始能破除迷信论 夫信者。万物之都会。群力之中枢。古德先圣。视为事理具体之总轴也。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信岂可迷之。如人行路。信东为西。在未果决时。访问知人指正。正是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倓虚大师传略 师名隆衔。字倓虚。河北宁河县王氏子。父讳德清。母张氏。因梦伟丈夫手牵黑驴来求寄宿。却又不可。遂诞师。生有异秉。襁褓中口喃喃恒念持斋二字。母私以为异。因如其言持斋
1 倓虚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有一本传记叫《影尘回忆录》。他告诉我们,他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没有害病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位,这一点都不假! 2 倓虚法师的老师是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有个徒弟是个锅漏匠。什么叫锅漏匠?就是补
《影尘回忆录》中,倓虚法师开示的相关原文: 谛闲法师有个徒弟。他自己发心出家,当然很诚心,家也不要了,太太也没商量好就先出家了。女儿才几岁,寄托在兄弟家,他太太想不开就投江死了。他也不管,吵死弄活的也不管,他去修行,参禅。 谛老法师于是送他到金山禅堂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