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问题在佛陀时代已经有人问过了,关于为什么要出家修行,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比喻: 有一个人看到别人支了一口锅在熬糖水,便拿瓢去锅里舀糖水喝,可是糖水很烫,于是此人便往锅里添加冷水,可是怎么加,糖水还是不见降温,他想不明白,于是就问支锅烧水的朋友,朋友说:
合十,曙提大法师,明心见性,只了成佛。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见性啊?又怎么成佛? 答:第一,惭愧得很,我未见性,亦未成佛,所以问我等于白问; 第二,冒昧的很,空和什么都没有了,还真不是一回事; 第三,为了让您不白问,您的问题,唐时的玄奘法师已经回答过了,我我
《南方都市报》5月12日刊登了一则消息:跳楼频发富士康请高僧做法事,文章提到:5月6日凌晨4时许,随着富士康员工卢新跳楼身亡,之前深陷跳楼门的富士康,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暴中心,种种质疑甚嚣尘上。据知情人透露
大师,佛家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所以不杀生,佛教吃素也是出于爱护生命慈悲心,可是蔬菜不是也有生命的吗?吃蔬菜难道就不是杀生吗?
当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寻求一些更为高级、更为健康的饮食方式。尤其当现代人,深受肥胖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更多人选择了吃素。在今天,吃素不仅是一种宗教行为,还是一种新潮的饮食文化。
做事情拖延,又焦虑,这好像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一种状态,在同一个人身上,看起来好像很矛盾。一般情况之下,做事情拖延的人会让别人很焦虑。比如说你遇到的困惑我也经常遇到,你看我们家禅小胖,有时候拖延得我也很焦虑。一件事情讲过几遍了,但是他就是拖延,拖延到最后,
鸠摩罗什法师全称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姚秦是指东晋年间,后秦姚兴在位的时候。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相对比较混乱、朝代变换的比较多的时代。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能为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叫做三藏法师。对于出家人,法师是通称,法师有三种含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从世间法角度是可以理解,不过,如果我们是一个佛弟子,就需要如理思维了。首先,我们追求的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艳丽华光就是美,有人认为身材有型就是美,有人认为优雅端庄就是美,有人认为气质从容就是美……您要的美是什么?爱美本
一杯净水,投之麦米可以成粥饭以活人,投之砒霜可以成毒药以杀人,能作毒或能作饭便是此水的妙用;水成粥饭或成毒药,便是此水之显相;无论粥饭还是毒药,其本质乃水成,便是此水的体性。一锭金,巧匠能打造饰品以妆佳人玉容,商人能以之交换贸易,国王可以锻成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是修行的目标和方向。古德说:“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发心很重要,世间行善者多,但许多却并非为求菩提,所以,有些人行善法只感得人天的福报,有些人为名利心行善法反招来三涂果报……
因,应该问问自己,你的发心是什么呢?缘,慈是无缘大慈,悲是同体大悲。比如说无缘大慈,世人发慈悲心很可能是因为我认识这个人,或我了解对方、熟悉对方,才去帮他,佛法的慈,帮助的对象不一定认识,甚至是冤家仇人,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义不容辞的去帮他,这
《大乘义章》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包含了: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劣向胜等六方面。回向如同传灯,一灯传千百灯,不仅灯光不会减弱,反会光光相传、越来越亮。因此回向是实践大乘菩萨行的最便利法门。
崇慈法师,号般舟,四川绵阳人,17岁在成都宝光寺出家,21岁毕业于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曾任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僧伽学校教务长、监院、首座等职,2005年底完全脱离弘福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贵州省政协常委等职,1996年受聘任贵州赤水圆通寺住持,2004年受聘任贵州惠水九龙山九龙寺住持。
汉传佛教是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又称北传佛教。通常汉语所指的佛教就是汉传佛教。现代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这也就是看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