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误解与理解 读了一则故事: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
38、虔诚和信心 有一个小镇很久没有下雨了,令当地农作物损失惨重,于是大家就到附近的寺院求雨,寺里的师父把大家召集起来,准备办一个祈求龙王降雨的法会。法会前,法师要找一个最虔诚和最有信心的人代表大众拈香,每个人都表示自己最虔诚最有信心。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 因个子太小,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来参加祈雨法会。就在这时侯,法师注意到小女孩所带来的东西,说:“那位小菩萨是最虔诚的!”于是大家顺着法师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法师说:“我们今天来祈求龙王降雨,可是整个会场中
3、如是如是 傍晚,一个居士来到寺院,向清净诉说一个人的过错,说他作了种种坏事,特别坏,很坏很坏,没法再坏,处处使坏,是个坏人。居士越说越气愤,义愤填膺,拍案痛斥。 清净问居士:他是个坏人吗? 居士说:是个坏人,大坏人。 清净问居士:那你觉得坏人应该做什么事呢? 居士说:坏人当然做坏事了。 清净说:既然如此,那坏人做了他应该做的坏事,你又何必起心动念,生大烦恼呢? 居士问:那他干嘛要做坏事呢? 清净说:因为他是坏人嘛。 居士说:坏人就一定要做坏事吗? 清净说:坏人做坏事,好人做好事,不
39、我去化缘 2007年9月,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跌倒受伤的徐老太不顾事实和旁观者指证,反诬救人者彭宇是撞她的人,要求赔偿医药费。南京市法院的法官做出一审判决,判彭宇赔45876元。判决的理由是“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事件发生及法官判决后,一时间“南京法官”成了网络上被人嘲笑挖苦的特定名词,人们甚至夸张的感叹要“远离毒品,远离老太”,因为按南
41、苦难是一只狼 《狼和小羊》的故事:一只狼来到河边,它看小羊在河边喝水,就想吃了它。但狼又想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欲望。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他不能喝水。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恶狠狠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大为吃惊,忙辩解道:“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这个故事要说的是坏人存心要做坏事,
44、人争一口气 齐庄公的时候,有个勇士名叫宾卑聚。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壮士,身材魁梧,头戴白色绢帽,外穿耀眼的红色麻布盛装,内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坠着红色的丝穗,脚穿一双崭新的白色缎鞋,身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剑囊。这个威武的大汉走到宾卑聚面前,大声地呵斥他,还朝他脸上吐唾沫。宾卑聚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凶狠汉子惊醒了,他发现原来是个梦。尽管这样,他依然因此而一夜没睡,心中非常气愤。第二天,宾卑聚就把他的朋友们都请来,向他们讲述了前一天晚上做的梦。然后他对朋友们说:“我自幼
45、所谓“爱情”,是绑匪使用的迷幻药 一个穿着华丽的女子来到寺院,哭得一塌糊涂,悲痛欲绝地诉说自己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并为此付出了6年的青春,现在爱情鸟飞走了,这个男人要和自己分手,过去的山盟海誓化作云烟,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却教人生死相许”。 佛教并不否认“爱情”作为一种感觉的存在,但却清醒地认识到“爱情”是无明产生的妄识,是在淫欲心的作用下产生的错觉,和万事万物的规律一样,同属无常。小说家所描绘的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悲剧结尾,海枯石烂的誓言在无常面前会变得苍
46、欲望是恐惧之母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上可以掌握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若是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颜渊自称并不理解,但是艄公不肯作进一步解释,只好向孔子求教。 孔子听罢弟子的介绍,向颜渊解答个中奥妙: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
47、师父有绝招 闲聊时,一个居士告诉清净他的一件烦心事,他的一个街坊邻居老到家里串门,一坐就是一天,也没正事,东家长西家短,搞得自己也没法读书念佛写文章了,又不好意思说他,问我怎么办。清净给他讲了一个佛经中《沙弥和乌鸦》的故事: 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负责看护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总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走这边,它们又飞到那边,赶到那边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诉苦。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
48、因缘所使,神仙莫逃 一位居士打来电话,由于下属工作失误,造成不小的损失,问清净怎么办。清净告诉他:认了吧,多总结经验教训。居士接受不了,表示要让员工赔偿全部损失。清净告诉他,做人要厚道,这些损失要落到员工头上,年轻人恐怕承受不了,再说“成住坏空”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有生就有灭,有赚就有赔,员工能给你赚钱,自然也能给你亏钱,因缘所生,理该如此。清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宋朝邵康节参透梅花易数后多有神验,方圆数百里闻名遐迩。某日,一人上门求证。邵康节热情让座。来人毫不客
4、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一位居士问:师父,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对不对呢? 清净说:很对,这是句实话。 居士又问:那师父为什么还要出家呢? 清净说:这一句话后面还有话,但经常被人忽略了。 居士问:后面是什么? 清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后面是:疾病面前医生多,火灾面前消防兵多,监狱门前武警多,事故面前交警多,罪犯面前刑警多…… 居士问:什么意思呢? 清净说:现在人大多都不信因果,不修行了,将来到那里去之后,只好劳动地藏菩萨和各位僧道到地狱门前解救大家了。 ……
49、慈悲心就是你把他当兄弟 一个居士向清净诉说她多次发心吃长素,却总是看到肉就馋,一次一次的坚持不住,问清净有什么好办法。清净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十五年前,我在部队服役,所在汽车营一个排长,是从特种兵调过来的,一身实战功夫,十几个人不是他的对手。在一次执行运输任务时,一个战士不服从管理,和他顶嘴,被他三拳两脚打翻在地,鼻青脸肿,门牙脱落,脸上挂伤缝了七针。营里召开大会,让这位排长作检查,排长在全营大会上发言:我年轻气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见到战士不守纪律就着急云云…
月悟法师,1965年出生。1998年出家于天台山国清寺。1999年受戒于潮州开元寺。1999年至2002年利用藏主之职系统阅藏,侧重天台藏,精读深研“天台三大部”三遍,作了10万字心得札记,先后在《法音》、《香港佛教》等佛教刊物发表佛学文章80余篇。2000年6月出版天台宗专著《天台随笔》,同年9月用于日本佛教大学教学。
印光大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