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弘法师
  • 为什么学佛 第三章 人生

      第三章 人生  人的可笑在于,明知是苦而拼命追逐,明知是陷阱而义无反顾向里面扑,有如老象陷入了淤泥,越挣扎越不得脱身。  人也应该庆幸,生而为人又逢佛法住世,倘若一念之间回心转意,解脱之道就在

  • 品德·成功

      品德·成功  现代的道德伦理缺失而物质至上,忘却古人之纯净、至孝、尚道。可以多讲有关仁孝崇德、安贫乐道、奋发图强之前贤故事,以净化社会人心。  道义、气节、情操,这是为人的根本,才学是为人的枝

  • 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考察的结果

    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考察的结果 在我所到的经济发达的南方,发现现在人们需要的不是作佛事、放焰口、搞怪力乱神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讲经说法,提倡人文教育的有识之士。 潮汕地区村、乡很多都有老人协会,它们的作用是养老、敬老和提倡文化、教育、娱乐,做各种公

  •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一

    修行(一) 不断地反省,去除各种罪恶和负面情绪;不断地增长、培养各种正面的、善意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用正见正念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平等、慈悲、觉悟,这就是所有佛陀的共同教导! 学习佛法应当有平常心,不要因为听得懂而傲慢,应当知道,实践

  • 正道光辉 生命

    生命 真正的拥有 人有私心杂念时,恨不得做世界的霸主,恨不得一切皆归“我”所有,其实,正是此私心杂念之所为,争到头来,却什么也得不到。若真正放下此一私心杂念,则宇宙万有,一切皆莫非自心胸量中物矣。岂不可笑!此理似乎简明却又如此深刻,且看普天下又有几个

  • 为什么学佛 第四章 三界

      第四章 三界  了知三界的真实相,可令人豁开心胸,明白人实在是渺小卑微不值一提,更没有什么了不起。  了知三界的形成因,可令人明白活着的真实意义和明确目标,把握修行的决窍,对出离三界生起极大的

  • 修身·成功

      修身·成功  立身处世当以圣贤为榜样。时时以古德先贤的为人处世、智慧慈悲观照,如有违背之处,应以惭愧心真心痛改前非,效法圣贤之言、行、心灵,直至成就圣贤之品德人格为止。修行当时时省思自心,明察

  • 落后给予我们的责任

    落后给予我们的责任 ——南游感慨良多 心灵的震憾 在高科技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各界对文化的一种反思,对人文教育的一种渴望非语言所能表白。那种灵魂深处的迫切要求,那种五体投地的敬仰,没有文化素质根本就没有生活的依靠,而陷入一种灵魂的深刻枯竭。所以他们

  • 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

    修行(二) 修行了生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戒为基,修定,由定起慧观,透破生死烦恼;二是以戒为基,定慧同时(内观),透破生死烦恼。 另外总结是:一、从心的“用”上下手,转六、七识,后彻心源,证真如空性,圆融二谛,回归中道。二、从心的“体”上下手,直到掀破黑漆

  • 正道光辉 情操

    情操 有钱无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伟大高尚良善的人格! 文字之神圣旨在抒写性灵、利益身心,所以不拘一格。若精雕细琢,寻章摘句,却缺乏意境、灵魂,则失去了文字的神妙和圣洁了。 假如一个人忠实于真理,又履行于真理的教导,那他定将成为一个良善、德行圆满

  •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第五章 佛性  每个人的佛性都有如一轮太阳,只不过有的被遮盖重,有的被遮盖轻。  只要你放得下、打得开,每个人都可以拨云见日,开显真心本性。  1 加持是怎么回事  我们说学佛,那么学佛应该从

  • 智慧·成功

      智慧·成功  简单纯朴、少欲知足的心灵最易产生智慧。  少欲、无欲,心才能宁静。  远离愦闹,清净智慧的心自然现前了。  不用到处去寻找幸福,当心能安详、知足常乐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幸福了。  

上一页 1.. 13 14 15 ..18 下一页18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