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印度洋灾区祈福荐亡水陆大法会 圆满上堂法语 ( 2005 年 1 月 24 日 ) 香云弥空报早春,悠悠佛唱驱冻云。 世上滔滔何时了,人心平时四海平。 佛法修行之要,不出“上供下施”。上供十方诸佛,三乘圣贤,下施六道群灵,十类含生。概言之,广修供养是也,供养之法有事
为广照、果万、广箐、万休等八位禅人 掩关法语 (乙酉年佛欢喜日) 尘劳迥出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
为隆定法师、王武荣、李勇、刘爱民居士上堂香语 ( 2005 年12 月15 日 ) 时寒岁深朔风起,道人肌骨最相宜。 芒鞋踏破万里雪,归来好看庭前枝。 有僧问赵州:“如何是沙门得力处?”赵州禅师说:“你什么处不得力?”赵州禅师此一问直逼得我等回光返照,洞见自己肺腑,
乙酉冬起七法语 (2005年12月15日) 朔风匝地彻骨寒,万机休罢上莆团。 昨日尘缘如梦醒,现成公案着力参。 古德遗训有三昧,衲子本分无两般。 而今泥牛入海去,朗月高悬无门关。 诸位同参,光阴无情,死生有期。看看又近 腊月三十 。一年来悠悠忽忽,妄念纷飞,空谈妙
丙戌禅七法会起七法语 (2007年1月3日) 三冬无暖气,衲僧蕴奇志。 耸身霜天外,瞪目生死机。 直趋法王座,要披佛祖衣。 笑煞庭前柏,春在冰雪枝。 诸位同修,时光匆匆,又到隆冬时节。于用功办道之衲僧份上:冬季恰似春季,播种耕耘,初现生机;又似夏季,枝繁叶茂,道业
戊子禅七法会起七法语 (2008年12月12日) 悲欣交集又一年,无门关外浪滔天, 衲僧端坐孤峰顶,得失度外体安然。 诸位同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一切诸法,生生灭灭,刹那不停,我人身心于生灭大海上,宛如一叶小舟随波逐浪,流浪不息。且问哪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呢?
在戒忍大和尚驾临临济寺欢迎大会上的讲话 明 海 2005年1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有老和尚,戒忍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我和我们省佛协的秘书长肖占军居士能够参加戒忍大和尚驾临临济寺欢迎大会,感到很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全体
在纯空法师书法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明海 2004 年 12 月 4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文学艺术界的朋友、各位居士: 大家吉祥! 这次书画展我们已筹备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顺利开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向支持、参与这次展览的各位领导、各位
在升座大典上的讲话 ( 2004 年 9 月 23 日 ) 明 海 尊敬的恩师上人、各位领导、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各位朋友: 大家吉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柏林禅寺常住大众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光临祖庭,出席升座法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
归依僧 ——纪念圣严长老 明 海 圣严长老去世了。在生死长夜中,照亮众生前行道路的又一盏法灯熄灭了,这该会在多少人心中带来沉痛、感悟与自省呵…… 自己无福,无缘亲炙长老,只是有一年在三亚世界佛教论坛预备会上远远聆听过长老的发言。他论及两岸佛教同根同
佛教和树 明 海 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树,长在地上,种类繁多,覆盖地球最广大的植物……。这二者有着出人意料的关联性。检视它们的关联性,也许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神奇而又意味深长的高度。 一 综观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许多重大的事件
圣贤的面目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中,我们可以读到师从惟俨禅师,后来也成
慧静法师,报慈寺住持。2005年8月15日受公安县人民政府、县佛教协会之邀及十方四众之礼请,领报慈寺方丈之任,荷重光祖庭之责,自当夙夜弗懈,方不负上下所望。三年草创之间,大雄宝殿、斋堂、僧舍楼已于首年告竣;2007年一座占地面积188平方米、面阔三间的国母殿已投入使用。
正慈法师,1971年出生,1983年出家,幼年师从常乐法师,1988年考入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1990年考取中国佛学院本科班,1994年考上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导师是中国佛学名家吴立民先生。在吴立民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法师勤勉奋进,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中国佛学院1980年恢复以来培养的首批19名硕士研究生之一。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